第65章 帝製已消成曆史(辛亥革命——護國運動)(1)(1 / 3)

01.革命思潮大湧動

猛一回頭烽火起

19世紀末20世紀初,帝國主義加緊對中國進行經濟侵略,八國聯軍侵華結束之後,帝國主義打開中國國門,劃分勢力範圍的目的已經達到。中國雖然不是被某一國獨占,但是更慘,基本上被列強瓜分殆盡,成為多國聯合殖民地。在國內,推翻清朝統治的呼聲空前高漲,真是猛一回頭烽火起。

著名的民主革命家陳天華,寫了兩本小冊子《猛回頭》、《警世鍾》,號召人民參加革命。他用極其通俗易懂、淺白的語言告訴大家,中國已經成為列強的聯合殖民地。

19歲的重慶青年鄒容寫出了《革命軍》,國學大師章炳麟為書作序。這一老一少的奇怪組合,確實在人們的意料之外,這是革命運動在人民之中發生著不可思議的化學反應的體現。

《革命軍》的內容包括了對清朝統治廣泛的指控,用最富煽動性的語言號召民眾進行革命,鄒容的小冊子傾注了對國內現狀的不滿,充滿了對法國和美國的革命、德國和意大利的統一以及對華盛頓和馬誌尼等領袖人物及盧梭等思想家的欽敬。這個青年給中國的未來開了一張處方:模擬美國,革命獨立。

鄒容激烈的言辭和章炳麟的序,觸怒了清朝當局。經過幾個月的緊張努力,清廷好不容易找到二人活動的地方。當巡捕在某地正欲逮捕他們之時,章炳麟挺身而出:“餘人俱不在,要拿章炳麟,就是我!”鄒容趁亂從後門逃走。章炳麟一生坎坷,是堅定的資產階級革命家,也是“七被追捕,三入牢獄,而革命之誌,終不屈撓”的豪傑。章炳麟被判了三年監禁,鄒容後來自請入獄,被判兩年,犧牲在獄中。

靠山已經靠不住

戊戌變法失敗後,康有為、梁啟超仍然堅持君主立憲的改良道路,章炳麟針鋒相對,駁斥康有為的論調。他指出,革命是除舊布新的良藥,實現民主共和是不可抗拒的曆史潮流。

辛亥革命爆發的根源還是中國的民族危機,特別是1904年的日俄戰爭。日本打敗了俄國,侵略勢力擴張到了我國東北,這是日、俄帝國主義間的戰爭,可戰場卻在中國。中國人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感情已經無法承受這樣的情形,對於清廷的不滿已經如箭在弦。

戊戌變法時,很多人對朝廷還抱有希望,民族資產階級的力量相對弱小,對皇帝有所依賴。清朝政府采用一些小修小補的辦法,將國內的不滿引向帝國主義,並在形式上通過一些內政改革,緩解矛盾。在列強對華投資的刺激下,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有了發展。列強侵略中國的程度加深,必然會造成中國的自然經濟進一步解體,中國的商品市場和勞動力市場進一步擴大。

然而,發展會受到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限製和阻礙。民族資產階級革命派,為開辟民族資本主義獨立發展的道路,提出了推翻清政府的要求。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首先要拯救千瘡百孔的中國。革命派深感朝廷的無力,中國大地處處水深火熱,需要一次摧枯拉朽式的推倒重建。

02.起義頻現英雄凋

學習日本最直接

一直以來,屈辱的中國先進知識分子靈魂深處,對於保持“中學”和傳統文化的步調是一致的,頂多在學習西方什麼問題上產生分歧。沒有多少人產生推翻清政府的想法。學習西方的目的是為了保衛中國文化,這種觀念純樸且根深蒂固,所有的分歧都可以在這裏得到統一,這是中國士大夫們的終極追求。

19世紀晚期,中國留學生人數增多,足以引起政府的注意,足以在一切中國革命者中間構成人數最多、呼聲最高和行動最活躍的一支力量。以孫中山為代表的先行者,發出了革命的呼喊。孫中山建立起一個組織,以推翻清廷、建立民國為己任。這在腐朽的中國打開了一個缺口。

1905年,孫中山、黃興、宋教仁等興中會、華興會、光複會成員在日本東京成立了中國同盟會[1]。

中國人在甲午戰爭之後,對日本不是恨而是敬佩,尤其是當時中國的一些知識分子,同盟會就成立在日本東京。孫中山很早就羨慕西方和日本,羨慕它們政府的力量和效率、它們的科技水平和經濟發展以及洋溢在它們社會之中的幹勁和活動意識。20世紀初中國在海外的留學生有8000多人,三分之二在日本,一來是道近,生活費比較便宜,生活習慣相似;二來,認識到學歐美不如學日本直截了當,我們跟歐美國情不同,但與日本國情相似,遭遇處境也差不多,日本一下子就能成功,所以咱學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