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堅船利炮叩國門(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8)(1 / 2)

禦侮不成,反而招禍

目的是想救國的義和團,救國不成,招來大禍。也不知道是不是想救國,按他們說的是想救國,結果呢,禦侮不成,反而招禍,造成了八國聯軍打進北京的屈辱現實。中國在近代史上三次首都被敵人攻占:1860年北京,1900年北京,1937年南京。損失最大的其實應該是這一次了,庚子國難。要說燒了圓明園搶了多少東西,還能統計,但聯軍搶老百姓的東西,永遠無法統計。連八國聯軍總司令瓦德西也供認,“所有中國此次所受毀損及搶劫之損失,其詳數將永遠不能查出,但為數必極重大無疑。”接著就簽訂了《辛醜條約》。

1900年,清政府被迫與11國簽訂了《辛醜條約》。主要內容有:

賠款。中國賠款白銀4.5億兩,分39年還清,年息4厘,本息共計9.8億兩,以海關稅、常關稅和鹽稅作擔保。

劃定使館區。將北京東交民巷劃定為使館區,成為“國中之國”。在區內中國人不得居住,各國可派兵駐守。

拆炮台,駐軍隊。拆除大沽及有礙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帝國主義列強可在自山海關至北京沿鐵路的12個地方駐紮軍隊。

脅迫清政府承諾鎮壓反帝鬥爭。永遠禁止中國人民成立或加入任何“與諸國仇敵”的組織,違者處死。各省官員必須保證外國人的安全,否則立即革職,永不錄用。凡發生反帝鬥爭的地方,停止文武各等考試5年。

對德、日“謝罪”。清政府分派親王、大臣赴德、日兩國表示“惋惜之意”,在德國公使克林德被殺之處建立牌坊(該牌坊現立於北京中山公園內)。

懲治支持過義和團的官員。從中央到地方被監禁、流放、處死的官員共100多人。

設立外務部。將總理衙門改為外務部,班列六部之首,成為清政府與列強交涉的專門機構。

當時的東交民巷使館區可不隻是就東交民巷一條胡同,北到長安街,東到崇文門內大街,南到前門大街,跟紫禁城就一牆之隔。賠款的4.5億兩銀子,分39年還清,就是還到1940年。到1936年我們大概支付了6億多兩白銀。這筆錢俄國分了1億多兩,德國分了9000萬兩,然而,俄國1917年十月革命一爆發就不要了,德國1918年一戰戰敗不給了,奧匈帝國戰敗,也不給了,法國、美國、荷蘭把這個錢退給了中國,美國是拿這個錢做中國公費留學生的經費,今天的協和醫院、清華大學都是用這個錢建的。隻有日本,棺材裏伸手——死要錢,一直賠到1936年。《辛醜條約》的簽訂,給中國造成了嚴重危害:

巨額的賠款,是列強對中國空前的大規模勒索;為支付這筆賠款,清政府加緊搜刮人民,使中國人民生活更加貧困,社會經濟更加凋敝。

在北京設立的“使館區”,實際上是“國中之國”,是帝國主義策劃侵略中國的大本營。外國侵略者控製京津地區,使清政府完全處於外國軍隊的控製之下,便於侵略者直接派兵鎮壓中國人民的反帝鬥爭。

按照條約規定,清朝官吏嚴厲鎮壓中國人民的反帝鬥爭,進一步成為帝國主義的幫凶。而設立外務部,便於清政府按照外國侵略者的意旨實行賣國的外交政策。

《辛醜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賠款數目最龐大、主權喪失最嚴重、精神屈辱最深沉,從而給中國人民帶來空前災難的不平等條約。從此,清政府成為資本主義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辛醜條約》的簽訂,標誌著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注釋:

[1]庚申之變,是指1860年英法聯軍占領北京,燒毀圓明園,鹹豐帝逃往承德避暑山莊,最終被迫簽訂《北京條約》,對列強作出巨大讓步這一重大事變,該年為庚申年。

[2]總督在清代為地方最高級長官,職掌總理軍民事務、統轄文武、考核官吏,為一方麵軍民最高長官,世稱封疆大吏。

[3]淮軍是晚清在曾國藩指示下由李鴻章招募淮勇編練的一支軍隊。淮軍出於湘軍,是清朝統治階層中一個重要的武裝政治集團。

[4]引自鄭觀應《<;盛世危言>;初刻自序》。

[5]《天演論》書名直譯應為《進化論與倫理學》,作者赫胥黎,英國博物學家。《天演論》的基本觀點是:自然界的生物不是萬古不變,而是不斷進化的;進化的原因在於“物競天擇”,“物競”就是生存競爭,“天擇”就是自然選擇;這一原理同樣適用於人類,不過人類文明愈發展,適於生存的人們就愈是那些倫理上最優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