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劉永福是以“反清複明”為宗旨的天地會領導人之一,其隊伍以七星黑旗為戰旗,故稱黑旗軍。“太平天國”失敗後,黑旗軍活躍於中越邊境。
[7]暹羅,現今泰國的古稱。
[8]引自《1901年:一個帝國的背影》,王樹增著,海南出版社,2004年3月出版。
[9]1876年,日本迫使朝鮮簽訂《江華島條約》後,朝鮮逐漸淪為殖民地。隨著朝鮮國內社會矛盾加劇,1894年2月,東學黨領導人全琫準領導農民起義,攻占古埠郡衙,活捉郡守。起義軍攻占郡城後建立革命政權執綱所,提出“滅盡權貴”的口號。3月,農民軍擊潰前來鎮壓的反動軍隊,並乘勝前進。5月底,一舉攻占南方重鎮全州,起義浪潮席卷全國。
[10]在明清兩代,朝鮮與中國是宗藩關係。藩屬國的國王繼位,須經過宗主國的冊封,才算取得合法的地位;藩屬國需定期向宗主國進貢;宗主國負有幫助藩屬國維護統治秩序的責任。
[11]另據史料記載,衛汝貴治軍不嚴,常縱兵搶掠,但在平壤之戰中,他率盛軍在西南戰場作戰,重創日軍。平壤失守後,清廷以衛汝貴罪責嚴重,將其革職逮問。1895年1月,被斬於菜市口。
[12]另有一種說法,此信並非衛汝貴家信,而是另一位清軍將領的家信。
[13]黃海海戰曆時5個多小時,北洋水師損失致遠、經遠、超勇、揚威以及觸礁後被毀的廣甲五艘軍艦。來遠受重傷。
[14]製海權指交戰一方在一定時間對一定海區的控製權。目的是確保己方兵力在海上行動的自由,剝奪敵方兵力海上行動的自由;保護己方海上交通運輸的安全,阻止敵方的海上交通運輸,使該海洋區域為己所用而不為敵所用。
[15]節略,外交文書的一種。用來說明事實、證據或有關法律的問題,不簽字也有用印,重要性次於照會。
[16]引自《李敖有話說3》,李敖著,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06年1月版。
[17]同上。
[18]引自《李敖有話說3》,李敖著,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06年1月版。
[19]格致是中國古代認識論的一個命題,指窮究事物的道理而求得知識。
[20]汪大燮(1860-1929),原名堯俞,字伯唐,原籍安徽黟縣,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中舉,援例為內閣中書,升侍讀,戶部郎中,後考入總理衙門章京,以明敏謹慎著稱。辛醜和議時,沙俄妄圖在山東享受特別權利,汪上書陳述利害,被清廷采納,拒絕了沙俄的無理要求。1914年,汪任教育總長,明言廢除“中醫”之舉,為近代中國第一次掀起廢中醫之議。1917年,汪任代理國務總理。同孫寶琪、錢能訓合稱“三老”。晚年致力於紅十字會慈善事業。
[21]李提摩太(1845-1919),英國浸禮會教士,1870年來到中國,最初他在山東、東北一帶傳教。積極投入山東、山西的救災活動,在甲午戰爭、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期間,他積極活動在上層人士中間,曾建議將中國置於英國的“保護”之下。他主持廣學會達25年,出版《萬國公報》等十幾種報刊,通過譯介西學,出版刊物,李提摩太影響了許多官員和知識分子。他參與了戊戌變法,被維新派視為精神導師。李提摩太在中國近代外交舞台上也扮演了重要角色。他經常參加中國和列強間的斡旋活動。另外,他還熱心中國的教育,創辦了山西大學堂,這是中國最早的教會大學之一。1916年,由於健康原因,李提摩太回到英國。著有《親曆晚清四十五年》。
[22]這裏保教的“教”,特指儒家思想。
[23]清朝的工部主管興修水利、主要的土木建築工程。
[24]引自《近600年曆史的天安門》。
[25]另一種說法是,宣戰詔書實際上未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