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定五色旗為國旗,紅、黃、藍、白、黑象征漢、滿、蒙、回、藏五族共和,定都南京,以“中華民國”紀元。
南京臨時政府的性質是以資產階級為主體的政府,為了爭取帝國主義的支持,南京臨時政府承認清政府與外國簽訂的一切不平等條約。為什麼庚子賠款一直賠到1936年?因為民國政府承認這些條約。1928年國民政府定都南京之後,跟列強談判改訂新約,但是沒有成功。這個條約不平等,不合理,可它合法,可以通過談判來協商解決。你國力強大了,你跟它談,包括中英問題,都是談回來的。澳門、香港談回來的,戰很容易,但這是和平年代,不要動武,要和平。清政府當時是代表中國跟洋人簽約,當今中國完全可以不承認那時候的不平等條約。
孫中山頒布了由參議院製定的《臨時約法》,規定主權在民,國內各民族一律平等,實行責任內閣製[5]。國民有人身、居住、財產、言論、出版、結社、宗教信仰等自由。確立了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的政治體製,三權之間監督、製衡。權力是要帶來腐敗的,絕對的不受限製的權力帶來的是絕對的腐敗,所以三權分立這種政治體製在當時是最好的。
幾家歡樂幾家愁
中國人愛打架,窩裏鬥,搞責任內閣製之後的結果就是立法權和行政權分開。議會裏占多數的政黨領袖出任政府的總理。所以責任內閣製的國家一般相對比較穩定,你看英國的首相一幹就是十幾年,相對來講比較穩定。當然日本是一個例外,首相來回地換,但是人家也沒有亂,基本上都是自民黨控製國會,隻是自民黨內不同的派係鬥爭。當然革命黨這麼做更主要是想限製袁世凱,你不是想當大總統嗎?讓你當,可你不掌握實權,實權在總理手裏。革命派企圖用《臨時約法》限製袁世凱獨裁,維護共和製度。這個想法太天真,袁世凱老奸巨猾,一紙約法對他無可奈何。本想當“華盛頓”的袁世凱,看著孫中山就任大總統,北洋軍立刻給臨時政府顏色看,讓手下人在各地挑點戰事。孫中山到前線視察官兵,革命軍士兵衣衫襤褸,赤足草鞋,大冬天,南方的冬天陰雨綿綿,赤足草鞋,士兵們的腳腫得跟饅頭似的,仗沒法打。
南京臨時政府成立之後,帝國主義對它進行軍事威脅,外交孤立,經濟封鎖,以此幫助袁世凱。革命政權中的一些立憲派、舊官僚也進攻,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孫中山被迫妥協。孫中山跟袁世凱表示:“如清室實行退位,宣布共和,則臨時政府決不食言,立即可正式宣布解職,以功以能,首推袁氏。”如果清帝退位的話,就把總統的位置讓給你。孫中山為了防止袁世凱專權獨裁,在辭職谘文中提出了三個條件——定都南京,袁世凱到南京任職,遵守《臨時約法》和南京臨時政府頒布的一切法令。對此,袁世凱都表示答應。
得到孫中山的保證後,袁世凱施加壓力,北洋40多名將領上書朝廷,立定共和政體,否則大局不可收拾。然後袁世凱說民國政府優待清帝,皇帝仍能住在紫禁城內,保護私有財產,每年給400萬兩銀子生活費,王府的東西全都保護,大清國的皇帝,照樣可以選秀女、選太監。民國二年(1913年)隆裕太後駕崩,全國國喪,天安門用大白布蒙著,民國的各級文武官員都要去給太後守喪,一如清朝的時候。這優待條件哪兒找去,你還不退位,皇上那時候才6歲,什麼都不知道。後來溥儀回憶,記得有個大胖子曾經跑到宮裏見了太後,太後哭得眼睛紅鼻子腫,大胖子也跪在那兒哭,沒過多久,太後就下旨退位。
皇帝指定讓我幹
看退位的詔書,皇上說他為什麼要退位?“今全國人民心理,多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議於前,北方諸將亦主張於後。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榮,拂兆民之好惡。是用外觀大勢,內審輿情,特率皇帝將統治權公諸全國,定為共和立憲國體。近慰海內厭亂望治之心,遠協古聖天下為公之義。袁世凱前經資政院選舉為總理大臣,當茲新舊代謝之際,宜有南北統一之方,即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與民軍協商統一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