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帝製已消成曆史(辛亥革命——護國運動)(3)(1 / 3)

臨時決定的武昌起義,極具戲劇性,革命軍占領楚望台後,勢如破竹,很快就拿下武昌、漢口、漢陽三鎮,沒想到起義成功了。更沒有想到的是影響還這麼大,武昌起義後各省響應,清朝統治土崩瓦解,怎麼這麼快朝廷就完蛋了呢?因為各省立憲派和舊官僚投機革命,控製了大部分地方政權。看著好像是15個省獨立,好多都是立憲派和舊官僚投機革命,漢族官僚已經對朝廷徹底失望,我折騰半天最後你們還是想滿蒙貴族集權,我漢族憑什麼跟你玩兒啊,再說你已經玩兒不下去了。牆倒眾人推,破鼓萬人捶,所以這幫人搖身一變由巡撫改都督,就變成了民國的官,在大清當官,在民國還當官。十幾個省都擺脫清朝統治宣布獨立,“中華民國”的建立,提上了議事日程。

清廷著了袁世凱的道

武昌起義爆發後,帝國主義國家準備武裝幹涉,走狗死了主人也會傷心,帝國主義本打算阻止革命繼續蔓延。但革命力量迅猛發展,使帝國主義看到,公開武裝幹涉難以達到目的,在嚴守中立的偽裝下,他們決定扶植新的代理人——北洋軍閥頭子袁世凱。

狡猾的帝國主義看到清王朝大勢已去,暗自打起算盤,瞅好了琢磨著別站錯隊,別跟這條船一塊兒下沉。不過,這時候帝國主義即便想武裝幹涉,再組織八國聯軍的可能性已經沒有了,此時已經是1911年,世界大戰爆發前夕,同盟國、協約國劍拔弩張,擦出一點火星兩大集團就能幹起來。不像八國聯軍那會兒,協約國還沒有呢,隻有同盟國。兩大帝國主義軍事集團不可能攜起手來鎮壓中國革命,所以就隻能再找一個代理人,既然清朝不好使就找袁世凱,為什麼找袁世凱呢?

袁世凱有兵,他是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所以他的部隊被稱為北洋軍。清朝滅亡前夕,全國編練新軍,14個鎮20萬人,最精銳的就是袁世凱的北洋六鎮8萬人,裝備精良,訓練有素,袁世凱在清朝有太子太保的加銜,尊稱袁宮保。每天早上北洋軍出操,隊官都站在前麵,問全連官兵我們穿誰的衣服,誰給我們飯吃,扛誰的槍,給誰賣命,北洋官兵們齊聲回答:“袁宮保。”

有人跟老太後打小報告,北洋兵隻知道有軍令,不知道有聖旨;隻知道有袁宮保,不知道有大清國,北洋軍都成了袁世凱的私人武裝,朝廷花錢,都是給袁世凱添置裝備。於是袁世凱被調任軍機大臣兼外務部尚書,明升暗降,其實是讓袁世凱卸任了直隸總督,不再掌握軍隊。但是北洋六鎮的軍隊全都是袁世凱一手訓練提拔的,各級文官武將都是他的親信部屬。據說光緒皇帝曾留有遺詔,要殺掉袁世凱,載灃要給他哥報仇,也想除掉袁世凱。張之洞趕緊攔著,袁世凱一殺,北洋軍該反了,朝廷隻得恨恨作罷。不過你袁世凱不是小時候崴過一回腳嗎?還沒有好吧?回家養病吧,什麼時候好了你再來。

就這樣,袁世凱在家待了三年,朝廷的一舉一動都難逃他的法眼。他們家設電報房,那可能是中國最忙的電報房。北洋六鎮的長官全都是他的人,你換都沒有辦法換,你說你把師長換了,旅長是他的人,旅長換了,團長是他的人,你不能連班長都給他換了吧?除非這六鎮解散重新招兵。武昌起義爆發,朝廷趕緊調北洋六鎮南下鎮壓。六鎮拒絕聽命,鬧餉,把軍餉發了才開拔。太後把金盤子、金碗、金筷子、金尿盆化了八萬兩金子,給了北洋六鎮。該開拔了吧?六鎮磨磨蹭蹭,走兩步退一步,下雨不走,刮風不走,太陽曬不走。指揮北洋六鎮的大臣不幹了,六鎮隻聽袁世凱的。於是朝廷的聖旨到了袁世凱的老家,任命袁世凱為湖廣總督節製六鎮。袁世凱說我崴過腳還沒有好呢,於是朝廷解散了皇族內閣,委任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就這樣,袁世凱掌握了清朝大權。

北洋軍果然不是吃素的,很快攻下漢口、漢陽,武昌也在咫尺之間。這時候袁世凱刹車喊停,他一麵跟革命黨炫耀武力,叫囂武昌是我囊中之物,一麵跟朝廷說,革命黨太厲害,我傷亡慘重,沒錢。太後發行愛國公債,從王爺貴族手裏又募來600萬兩白銀。跟大炮、毛瑟槍較量過的革命黨同袁世凱商議,如果能使清帝退位,則推舉袁世凱為民國大總統,“公為中國之拿破侖、華盛頓”。如此一來,雙方停戰談判。

04.該由誰來當總統

功成能身退

1911年,流亡海外的孫中山回到闊別16年的祖國,各省代表推舉孫中山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就職,宣告“中華民國”成立,孫中山在總統誓詞中說:“傾覆滿清專製政府,鞏固‘中華民國’,圖謀民生幸福,此國民之公意,文實遵之。以忠於國,為眾服務。至專製政府既倒,國內無變亂,民國卓立於世界,為列邦公認,斯時文當解臨時大總統之職,謹以此誓於國民。”這是真正的革命家,革命不是為了我自己。所以在人類的近代曆史上,古代專製時代就不用說了,民主時代誕生以來,真正偉大的政治家,屈指可數,少之又少。美國華盛頓將軍、中國孫中山先生、法國戴高樂將軍,功成不居。孫中山為人民服務到國家建立之後,就功成身退,這絕不是軟弱妥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