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革命敢死隊零星嚐試和幸免一死後,革命領袖四散逃命。這時,黃興等人考慮另圖良策來實現中國革命。革命黨人發動的起義,前十次都失敗了。他們屬於典型的精英革命,流的是精英的血,起義參加者太少,多數是留學生、華僑和會黨。華僑捐錢,提供財力支持。會黨就是黑社會,港台黑社會曆史悠久,多是天地會的分支。孫中山認為畢竟這幫人標榜反清複明,而且跟朝廷不和,講義氣,所以孫中山重用會黨。他本人都加入過紅幫,蔣介石加入過青幫。這些起義有點類似於今天的“斬首戰”。直接進攻對方的軍政首腦機關,幹掉對方的軍政首腦,是很時髦的戰法。問題是今天的“斬首戰”,或者用導彈,或者派特種兵。而孫中山手下這幫人既沒有導彈,也不是特種兵。他們憑借的是一腔氣血,滿腔熱情,但缺乏縝密的籌劃和必要的軍事訓練,這就注定了起義的失敗。革命並非取幾顆首級就能成功。
革命黨人的起義雖然失敗了,但影響深遠,震動全國。黃興將軍在廣州黃花崗起義失敗後流亡香港,異常悲憤,給七十二烈士[4]題寫挽聯:七十二健兒酣戰春雲湛碧血,四百兆國子愁看秋雨濕黃花。黃花崗起義,七十二健兒喚醒四百兆國子。孫中山在《黃花崗烈士事略序》中說:“吾黨菁華付之一炬,其損失可謂大矣!然是役也,碧血橫飛,浩氣四塞,草木為之含悲,風雲因而變色。全國久蟄之人心,乃大興奮。怨憤所積,如怒濤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載而武昌之革命以成。則斯役之價值,直可驚天地,泣鬼神,與武昌革命之役並壽。”半年後,武昌起義成功。
03.風雨飄搖中的清廷
亡羊始補牢
由於清王朝在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幾乎垮台,慈禧太後和光緒帝倉皇逃離北京。清廷的腐朽到了積重難返的地步,逃出京城的慈禧一行,睡土炕,吃粗糧。有時候一日三餐都無法保證,要向老百姓乞求玉米充饑,咀嚼秸稈解渴。這群人一旦逃離出去,到了太原,就忘記傷痛,享用祖宗當年的行宮,令各省解送錢糧供其揮霍。到西安之後,更加鋪張。第二年返回北京,大修道路、宮殿、驛站,搜刮私財,各省孝敬慈禧的奇珍異寶數不勝數。
為了繼續維持自己的統治,慈禧太後在逃亡西安期間,不得不做些反省的樣子,光緒發布“罪己詔”和改革諭旨,要求官員們就改革之事限期奏報。對於清政府的若幹新政措施,沒人抱有希望。1901年4月,清政府成立督辦政務處,作為規劃新政的機構,逐步推出各項新政。內容涵蓋政治、軍事、文教、經濟和社會等幾個領域。
在政治上,清政府撤銷總理衙門,改設外務部,位列六部之首。新設商部(後與工部合並,改為農工商部)、練兵處(後與兵部合並,改為陸軍部),1905年增設巡警部(後改為民政部)、學部。裁撤冗衙,裁汰胥吏差役。
1895年中國的戰敗,使清朝清醒地認識到非常需要訓練有素和具有西方裝備的軍隊。繼李鴻章之後統率北洋軍隊的袁世凱在華北著手組織一支“新建陸軍”,張之洞也在長江地區組織了他的“自強軍”。兩支軍隊都是西洋式的。清政府在軍事上的改革是停止武舉,命各省籌建武備學堂,其畢業生可任命為新軍軍官。裁汰綠營,編練新軍。
學製上的改革,即停止科舉。清政府下令從1906年起停止一切科舉考試,並在當年12月設立學部,設學堂。早在1902年,清政府將各省、府、州、縣的書院改設為大、中、小學堂,頒布《欽定學堂章程》。1904年重訂學堂章程,以日本教育為模式,獎勵遊學。選派學生出國留學,畢業後分別賞給進士、舉人出身,自費留學生也一樣。科舉這一持續了約有1300年之久的製度完全被廢除,確實是一件劃時代的大事。此後,新式學堂的畢業生在政府中占有重要的職位,代替了傳統的有功名的人,而且在國外高等學校水平以上學校畢業的學生也有資格取得進士或舉人的功名。清政府頒布了第一個係統完備並付諸實施的法定學製,教育從橫向分,包括普通教育、師範教育和實業教育;從縱向看,把整個學製分為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三個階段。西學課程有文學、算術、曆史、地理、物理、化學、圖畫、體操、外語、法製,中學有《四書》、《五經》,學製改革還是有積極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