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說不盡恩怨情仇(北伐戰爭和土地革命)(2)(1 / 3)

從1921年開始,中國就存在兩個政府,北京以五色旗為國旗,廣州以青天白日滿地紅為國旗。政府雖然建立起來,但是孫中山麵臨著巨大的困難,他需要掀起生機勃勃的革命運動,需要有自己穩定的財政收入,需要有一支強大的能夠支持革命且聽命於自己的軍隊。作為國民黨領袖的孫中山,革命總是沒完沒了地失敗,孫中山痛定思痛,深感國民黨已經喪失了當年革命的勇氣。眼瞅著辛亥革命勝利10年,建黨17年的國民黨,黨員們做了官,買了房子,娶了姨太太,生活安逸,也開始安於現狀。國民黨急需改組,補充新鮮血液,吸收年輕、朝氣蓬勃的人。孫中山看中了共產黨——徹底革命的政黨。

共產國際也希望能夠在中國開展共產主義運動,他們希望國民黨能夠支持工人運動,能夠吸引民眾參加反對軍閥和外國帝國主義的鬥爭。共產國際指示中共要同國民黨合作。就這樣,因緣具足,時機成熟,共產國際做媒,從中撮合,國共兩黨有了合作的基礎與意向。

彼此融合共開拓

萬事俱備,隻欠東風。1923年,中國共產黨在廣州召開了“三大”,決定同孫中山的國民黨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共產黨員采取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的方式,幫助國民黨改組為四個革命階級聯盟的政黨。

共產黨人的雙重黨籍,當兩黨目標一致時很好共處,一旦兩黨分裂,對革命領導權的問題就凸顯出來。未成年的共產黨,早期容易犯下“左”傾或右傾的錯誤,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由無產階級領導完成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放棄領導權就是右傾;照搬外國經驗,擴大了革命的對象就是“左”傾。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的關係,是同盟軍。資產階級既不是領導,也不是敵人。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這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任務,本該由資產階級領導完成,隻是中國的資產階級軟弱、妥協,它完成不了,所以隻能由無產階級來領導。

作為國共合作另一方的中國國民黨,也表現出了應有的姿態。1924年,國民黨第一次代表大會召開,會議的重點是改組國民黨。國民黨本是鬆散的歐美式政黨,1905年成立到國共合作前,剛剛召開“一大”。是共產黨告訴它,得把黨員給凝聚起來。國民黨組織形式向共產黨靠攏。國民黨“一大”通過了國民黨全國代表大會宣言,接受了中共反帝反封建的主張,把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確立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

黃埔軍校多雄才

國民黨“一大”標誌著國共兩黨合作的實現和革命統一戰線的正式建立。革命要用暴力手段,暴力就得有自己的軍隊。孫中山當年外號叫孫大炮,他不像康梁那樣一再給皇帝上書。孫中山明白:想要朝廷聽話就得推翻它。暴力革命需要有自己的軍隊,不能像武昌起義靠新軍,護國運動靠西南軍閥那樣。

1924年,在中國共產黨和蘇聯共產黨的幫助下,國民黨在黃埔建立陸軍軍官學校。正式名稱叫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在黃埔的三年屬於速成班,一共開辦了六期,半年一期。1927年遷往南京,改名叫“中央陸軍軍官學校”,這是一所正式的軍官學校,學製三年。孫中山在黃埔軍校6月16日的開學典禮上,親臨講話,勉勵學生:“從今天起,立一個誌願,一生一世,都不存升官發財的心理,隻知道做救國救民的事業。”

蔣介石非常看重黃埔,他在就任黃埔軍校校長之前,已經是中將軍銜,粵軍的參謀長,國民黨的軍隊主要就是廣東的粵軍。黃埔軍校校長編製是少將軍銜,但是蔣介石寧可降級到黃埔軍校當校長,因為他看得出來這是培養人才的地方。後來國民黨的高級將領很多都是黃埔出身,跟蔣介石有師生之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