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說不盡恩怨情仇(北伐戰爭和土地革命)(3)(3 / 3)

1934年,項英、陳毅率部掩護主力,中央紅軍開始戰略轉移,就是長征。戰略轉移速度得快,前麵得有先鋒官,逢山開路,遇水搭橋,後麵得有掩護。但是,博古、李德犯了逃跑主義的錯誤,8.6萬名紅軍湘江一戰損失過半,隻剩3萬,要再往前走就要全軍覆沒。毛澤東及時站出來,往敵人最弱的地方打。貴州軍閥王家烈的部隊是中國戰鬥力最差的部隊,因為他們都是雙槍兵,一打仗煙癮就犯,躺在雨傘底下抽大煙,一個師幾千人都躺在雨傘下抽大煙,那個時候你叫他繳槍不殺,連煙槍帶步槍都能繳獲了。長征本想北上同北邊的紅軍會師,現在就得被迫繞圈子了。

長征過程中,1935年1月,中國共產黨在遵義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糾正博古、李德的“左”傾錯誤,肯定毛澤東的正確主張,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新的黨中央領導。這是中共第一次獨立自主地運用馬克思主義原理,解決自己的路線方針政策問題,是黨從幼稚走向成熟的標誌。中國共產黨終於撇開了共產國際的指導,解決自己的問題。毛澤東指揮紅軍,四渡赤水,然後渡過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翻越夾金山,穿越大草地,進入陝北,離國民黨越來越遠了。

毛澤東偶爾得到了幾張過期的報紙。一看,眼睛一亮,上麵登著國民黨軍在陝北與劉誌丹、謝子長所部紅軍激戰,陝北有咱的人?去那兒!1935年10月,中央紅軍同陝北紅軍會師,次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紅二方麵軍、紅四方麵軍及紅一方麵軍在甘肅會寧地區勝利會師。

長征開始時,全國30萬紅軍,勝利後還剩3萬,中央紅軍出發時8.6萬人,到陝北時還剩8000,損失了90%,但是具有偉大的意義。經過長征,革命轉危為安。雖然損失慘重,但保存下來了中國共產黨的精華,3萬人在艱難困苦中,不掉隊、不投降、不叛變,意誌堅定,兵貴精而不貴多,他們構成了日後人民軍隊的主力。長征所經之處,撒播了革命火種,產生了巨大影響。

注釋:

[1]1919年1月18日至6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協約國)和戰敗國(同盟國)在巴黎凡爾賽宮召開和平會議,史稱“巴黎和會”。會議標榜建立和平,英國、法國、美國、日本、意大利等戰勝國在會上分配戰爭贓物、重新瓜分世界。

[2]十月革命指1917年11月7日,俄國工農兵在以列寧為首的布爾什維克的領導下推翻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建立了人類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國家的革命。

[3]《劍橋中華民國史·上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1月出版。

[4]保定軍校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所正規陸軍軍校,前身為清朝北洋速成武備學堂,北洋陸軍的陸軍速成學堂、陸軍軍官學堂。

[5]1926年3月20日,開始執行反共政策的蔣介石,設計將中山艦調出廣州,隨後又以該艦未接命令擅自移動為名誣其陰謀暴動,隨即下令逮捕該艦長、中共黨員李之龍,並展開一係列的清共行動,史稱“中山艦事件”。

[6]中山艦事件後,蔣介石策劃從國民黨的領導機構中排擠共產黨,全麵控製國民黨的黨權。

[7]西方軍官軍銜分為元帥,上、中、少、準將;上、中、少校;上、中、少尉。我國軍官軍銜劃分為上、中、少將;大、上、中、少校;上、中、少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