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政府當時真是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中國政府主要收入依靠海關稅收,但是沿海全都被日軍占領了,中國財政損失了90%,支出增加了好幾倍。中國所有的汽油全靠進口,沿海淪陷,喪失了進口渠道。蔣介石看到小日本玩兒命,假意派人到香港跟日本談判。
為了扭轉抗日戰場頹敗不振的局麵,八路軍來了個刺激的,100多個團40萬人在華北發動“百團大戰”,到處出擊。當時日軍駐太原的第一軍司令筱塚義男中將和他的上司華北方麵軍司令多田峻中將都被這種打法折騰病了,退役回國。百團大戰一下弄倒兩日軍中將,跟諸葛亮罵王朗有一拚了。這次戰役共進行大小戰鬥1800餘次,攻克據點2900餘個,殲滅日偽軍45000餘人,給日偽軍以沉重打擊,鼓舞了中國軍民抗戰的鬥誌,增強了必勝的信心。
“三光政策”忒歹毒
日本在淪陷區大肆掠奪,東北的物資配給完全為日本擴大侵華戰爭服務。日本努力把東北變成為戰爭服務的重工業基地。對於關內淪陷區的煉煤、煉焦、電力等工業企業,完全控製,大量發行沒有準備金的偽鈔,用通貨膨脹的辦法搜刮淪陷區民眾。同時推行奴化教育,企圖泯滅中國民眾的民族意識,培養他們成為順民,淪陷區人民痛不欲生。
1941年,日軍對敵後根據地進行掃蕩,實行“三光政策”,對敵後燒光、殺光、搶光。日本人為了搞“三光”,連部隊的編製都發生了相應變化。日本一個中隊下轄三個小隊,分別是放火小隊、投毒小隊、搶劫小隊,然後去掃蕩。冀中平原“無村不戴孝,處處有哭聲”,中國軍民死亡人數超過80萬。而這時候的國民黨發動“皖南事變”[7],伏擊了新四軍軍部和三個直屬團,新四軍造成了很大的犧牲。
中國戰爭題材的電影,很少揭示戰爭的殘酷性。小時候看過電影《地道戰》、《地雷戰》、《小兵張嘎》,讓人覺得打仗是很好玩兒的事兒。日本鬼子特別蠢,隨便埋個炸彈,小日本一踩就炸上天去了,日本人特好對付。實際上日本史料裏說,中國的地雷炸不死日本人,炸藥得是兵工廠生產的,民兵做的裏頭是火藥,日本人踩上地雷後,最典型的反應是,首先肯定嚇一跳,然後成大黑臉,真正炸死的不多。
困難困不住智者
在這種情況下的反掃蕩鬥爭是困難的,敵後傷員動手術沒有麻藥,甚至沒有手術鋸,個個都是關雲長,刮骨療毒。沒有繃帶,沒有被子蓋,活活凍死。政府機關辦公沒有紙,條件異常艱苦。為了克服抗日根據地的困難,1942年,敵後抗日根據地進行了一係列建設。
首先,實行三三製原則,在敵後抗日根據地的政權裏,共產黨員、“左”派人士、中間派,各占三分之一。團結社會各階層,形成了統一戰線性質的政權。當時很多人投奔延安。
其次,地主減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在這一時期,需要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來進行抗戰。由此提出了“地主減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地主雖然收入減少,但土地所有性質沒有改變,有助於穩定地主階級,使其支持抗戰。農民交租交息,雖然不能做到耕者有其田,但已經減少了農民的負擔,可以有效地發展生產。
再次,後方開展大生產運動。八路軍所在的後方被敵人全線封鎖,毛澤東號召革命戰士一手拿鋤頭一手拿槍,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發展經濟,保證供給。這樣一來,後方留守的部隊開荒、種地。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軍委副主席、八路軍代參謀長周恩來模範地實踐了毛澤東的號召,在自己的辦公室裏置一紡車,工作之餘勞動,天天紡線。大生產運動為抗戰奠定了物質基礎。
最後,整風運動。用馬克思主義思想教育全黨,反對主觀主義、反對宗派主義、反對黨八股。抗日戰爭在如此艱苦的環境下,能夠堅持下來,關鍵就是要有堅定的信念。通過整風,全黨達到了高度的團結和統一,統一在毛澤東的旗幟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