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慶期間,國共兩黨整個談判過程幾經周折,充滿了激烈的政治鬥爭。鬥爭的焦點是軍隊和解放區問題。
在軍隊問題上,國民黨處心積慮地要取消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中國共產黨在長期的革命鬥爭中深深地認識到,沒有人民的軍隊便沒有人民的一切。但為了爭取和平,共產黨在談判中做了必要的讓步。中國共產黨提出公平合理地整編全國軍隊,表示中共領導的軍隊可以大量削減。當時人民軍隊人數已超過100萬,共產黨方麵提出改編為48個師,而當時國民黨的軍隊為263個師。但國民黨方麵斷然否定中共的提議,苛刻地要求“中共軍隊之組編,以12個師為最高限度”,甚至要求共產黨“交出軍隊”。其後共產黨又進一步作出讓步,同意國民黨263個師,共產黨43個師,比例接近7∶1。國民黨方麵提出軍隊將編至140個師,中共方麵提出可相應改編為20個師,雙方軍隊比例仍為7∶1。經過共產黨多次讓步與力爭,國民黨方麵才表示“可以考慮”。
關於解放區問題,中國共產黨提出解放區民主政府的存在是革命發展的結果,它受到人民的支持和擁護。從談判一開始,共產黨方麵就提出“承認解放區及一切收複區的民選政府”,但國民黨方麵則表示“承認解放區絕對行不通”,將解放區斥之為“封建割據”。爭論最激烈的軍隊和解放區問題一直懸而未決,談判一度陷於停頓。
為使談判獲得進展,中共方麵先後做過多次讓步。10月上旬,談判獲得進展,毛澤東表示國共雙方在一起商量團結合作、和平建國問題具有重大的曆史意義,強調“和為貴”,一定要用和平的方針來解決兩黨的爭端。10月10日,國共雙方代表王世傑、張群、張治中、邵力子和周恩來、王若飛共同簽署了《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即《雙十協定》。《紀要》就和平建國的基本方針、政治民主化、國民大會、黨派合作、軍隊國家化、解放區地方政府等12個問題闡明了國共雙方的見解。其中有的達成了協議,有的未取得一致意見。國民黨方麵接受了中共提出的和平建國的基本方針,承諾要堅決避免內戰。
重慶談判的內容比較務虛,提出堅決避免內戰,但不好操作。唯一可操作的就是召開政治協商會議,兩個問題爭論激烈,軍隊國家化,政治民主化。解放區自衛戰爭的勝利和國民黨統治區反內戰運動的高漲,迫使國民黨政府按照《雙十協定》的要求召開政治協商會議。
戰場、談判桌遙相呼應
國共還在重慶談判期間,武裝衝突就已不斷。東北、華北是中共戰後戰略的重點。平漢、平綏和津浦鐵路沿線早已戰火紛飛。毛澤東在兵力處於劣勢的情況下,鼓勵大家不要怕。我們希望和平統一中國,但是蔣介石來勢凶猛,對我們的壓力很大,除抵抗之外,別無他法。不打肯定被消滅。我們主張和平,但不屈服於武力,打而勝之的可能性很大。國共雙方一麵在戰場上彰顯自己的軍事優勢,另一方麵在談判桌上唇槍舌劍,戰場上的勝敗,會增加或削弱談判桌上的籌碼,而為爭取社會輿論與人心,談判不得不繼續,而且為戰爭所不能代替。
國共雙方在華北發生大規模軍事衝突的時候,國共交涉暫時中斷,國共兩黨在政治、軍事上重新對抗,談判無法繼續。激烈的武裝衝突和國內劍拔弩張的氣氛,引起了社會各界的擔憂。國內中間黨派及各方力量強烈呼籲繼續和談,美國一直希望中國能夠和平解決內部爭端。美國於1945年12月,再次派馬歇爾將軍來華,作為美國總統的特使,調解處理國民黨和共產黨之間的關係。
1946年1月,美國馬歇爾將軍、國民黨代表張群、共產黨代表周恩來組成三人調解小組,調解國共軍事衝突。
中國共產黨不希望再開戰事,但國共兩黨絕無組織聯合政府、和平共存的可能。將中國共產黨的軍隊國家化,將中國共產黨的部隊編入國民黨軍隊的建製,要共產黨繳械,是在讓共產黨自尋死路。毛澤東說:“和談是另一次戰爭的政治準備。”戰爭初期,共產黨在軍事上並沒有占據上風,便往狗嘴裏扔扔骨頭,投其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