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之所以敢於同共產黨再次翻臉,發動全麵內戰有其本錢。即便在抗日戰爭中,消耗巨大,但在與戰爭直接相關聯的軍事實力對比上,國民黨還是大大超過了共產黨。全麵內戰爆發前,國民黨軍隊有陸軍86個軍,248個師,200萬人,非正規部隊74萬人,特種兵36萬人,後勤後方機關和軍事院校101萬人,海陸空軍19萬人,正因為國民黨擁有強大的戰爭機器,因此對於同共產黨的戰爭有著充分的自信。當國民黨軍隊在東北四平取得一時的勝利時,更使蔣介石頗為自得,認為已有資本與共產黨進行實力較量。
對於如何打贏共產黨,蔣介石有自己的一套邏輯。他認為,交通是現代戰爭最緊要之處。控製了都市就能控製住交通。都市是經濟政治文化中心,人才、物資都集中在這裏,能夠供給軍隊,提供支持,是水陸交通的要塞。這樣,共產黨即使擁有大片土地,也會被國民黨的交通線分割截斷,後勤補給會覺得困難,不管怎樣,控製了交通要塞,共產黨的軍隊永遠都處於國民黨部隊的控製範圍,始終處於被動挨打局麵。沒有大城市作為根據地,共產黨的部隊隻能算是“流寇”。出於這種考慮,國民黨在全麵內戰開始後,將重點進攻始終放在共產黨根據地的城市和交通線上,而共產黨部隊還是采取慣常的運動戰,很少固守城市。就國民黨兵力和作戰能動性,不足以憑借交通切斷共產黨部隊的運動轉移,蔣介石阻止共產黨軍隊流竄成為空談。
同窗之間,刀兵相見
為了應付內戰需要,國民黨軍必須維持一定的兵員數量,為此不得不依賴高強度的征補。國民黨一貫不得民心,它的征補很困難,基本上靠強迫,抓丁拉夫就是常事。士兵不知為誰而戰,缺乏作戰積極性,並在不斷的戰爭中投降中國共產黨,所以國民黨難以維持一支穩定而有戰鬥力的部隊。而共產黨發展出一線部隊(野戰部隊)、二線部隊(地方部隊)、三線部隊(民兵)逐級迅速遞補的完整機製,並特別注意以實際利益鼓勵農民參軍,爭取國民黨士兵投誠反正。在華東野戰軍中,一些部隊的投誠戰士已經達到一半以上,技術兵種基本上都是投誠過來的。共產黨的武器裝備,基本上是從國民黨軍隊繳獲的,尤其是重型武器。據統計,在3年半的全麵內戰期間,國民黨軍隊有180萬人起義,接受和平改編和投誠,共產黨共繳獲接收5.4萬門火炮,機槍31.9萬挺,長短槍316萬餘支,海軍艦艇74艘,當時中共的宣傳將國民黨軍隊比作運輸隊。
雖然共產黨對於內戰的爆發從上到下都有了較為充分的準備,但是與國民黨相比,中共畢竟處於弱勢,決定與國民黨破裂,打一場全麵戰爭並非易事,部分中共高級幹部也對戰爭前景表示擔心。因此,中共還是希望全國內戰的時間盡量推遲,能夠有充分的時間準備。這也是中共在6月的和談中不惜作出重大讓步的主要原因。但是國民黨不願意給中共以準備時間,毛澤東反複思考,經過很長時間才下定決心,麵對強大的對手,毛澤東有堅持到底的決心與魄力,他告誡中共幹部,對美蔣的壓力,我們應該有所讓步,但主要的政策不是讓步而是鬥爭。
共產黨鑒於自己在戰爭實力上的劣勢,很早就對各根據地進行戰事總動員。要求各地能夠迅速行動,充分準備,從和平狀態轉入戰時狀態;在軍事戰術上強調運用運動戰、殲滅戰,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不以保有城市為目的。在作戰部署方麵,中共特別注意強調各戰區之間的配合,並隨著戰爭進程不斷改變自己的部署。全麵內戰爆發前,中共以人數不多的中原部隊吸引了大量的國民黨部隊在其周邊,減少了其他地區的壓力。
國民黨軍有不少新晉的指揮官,如杜聿明、孫立人等人在抗日戰爭中就嶄露頭角,讓日本人聞風喪膽,但是國民黨部隊有很多裙帶關係,論資排輩,人事關係複雜,這對於國民黨軍隊戰事成敗影響巨大。中共注重發揮彭德懷、劉伯承等老一輩戰將作用的同時,放手讓經過實戰磨礪的年青一代戰將作戰指揮,40歲左右的林彪、粟裕、陳賡等成為中共在內戰中崛起的新一代將領的代表,他們獨當一麵,出色地運用大兵團機動作戰的指揮能力為中外軍界所公認。
國共經過長年作戰,將領彼此之間都很熟悉。遼沈戰役時,國共雙方戰地主帥都是黃埔學生,這次戰役以國民黨大敗而告終,蔣介石氣昏了頭,大發雷霆:“林彪是四期的,而你們是一期,全是一期的,教官打不過學生,一期打不過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