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烈的通貨膨脹,錢不值錢,老百姓寧可用冥幣,也不願用國民黨發行的貨幣。在國民黨統治區,盡管國民黨政府禁止金銀、外幣流通,強迫人民將手中黃金等值錢貨兌換成國民黨政府發行的紙幣,但是並不能阻止金銀、外幣的廣泛流通。實際上,金銀、外幣已經取代了金圓券,直接拿來交易。在鄉村,由於銀元、銅幣都是不足額的貨幣,老百姓幹脆實行原始的物物交換,糧食、布匹在許多地方成為市場交換的等價物,完全回到了遠古時代。
國民黨貨幣不值錢,招致外國貨幣蜂擁而來。除了美鈔、港幣廣為流通外,英鎊、法郎、新加坡幣、越幣、葡幣、印度盧比、緬幣等各式各樣的外幣,聽過名字的,沒聽過名字的,幾乎周邊國家和華僑較多國家的貨幣在中國市場都能見到,當時的人也算是大開眼界了。由於經濟恢複與重建的困難,國民黨曾經對美國寄予很大的期望。宋子文以知美和親美著稱,戰時曾經在美國從事爭取支援的工作,戰後自然也希望得到美國的支援。可是國民黨戰後混亂的局麵讓美國人不敢再往這個無底洞裏投錢了。
國民黨統治區的經濟在1948年陷於崩潰。財政、金融、工商、農業樣樣都問題百出。多米諾骨牌效應,政治影響軍事,經濟危機誘發政治危機,國民黨的統治從內部看,就已是命懸一線。經濟危機不可緩解,引起社會危機的不可緩解,最終導致了國民黨在大陸統治的總崩潰。
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在離開中國之際,不無惋惜地對國民黨的將領說:“共產黨戰勝你們的不是飛機大炮,是廉潔,以及廉潔換得的民心。”
03.在對抗中攻守易置
東北敗相已顯
全麵內戰爆發後,共產黨與國民黨之間實力懸殊。解放軍前期作戰,作風穩重。毛澤東曾經對於戰爭全局有過這樣的定位:對外戰爭必須打持久戰,拖垮敵人;對內戰爭當速戰速決,解決敵人。國民黨軍隊戰爭目標與手段極不協調,導致出現了大量的戰略失誤,屢戰屢敗。
國民黨高級將領的心理變化是複雜的,他們由戰初對戰爭前途的自信,對中共的傲慢與輕視,轉而對中共的戰鬥力和戰績感到吃驚,戰場形勢的不容樂觀使得戰鬥士氣極為低下。並且國民黨內矛盾重重,黨派紛爭不斷,國際援助無法取得突破,危機不斷。解放軍堅持不重失地,重視消滅有生力量的戰略戰術,逐步扭轉了戰爭初期的不利態勢。粉碎了國民黨軍隊的重點進攻後,解放軍適時主動地在中原戰場上發動戰略進攻,從而由守勢轉為攻勢,實現了戰爭進程的重大轉折。
在國共雙方的軍事較量中,東北具有代表性。抗戰勝利後,東北成為戰後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共大規模調兵首先進駐東北。蔣介石則將兵力部署的重心放在江浙等富庶地區,準備從蘇聯紅軍手中直接接管東北。當然,東北是土地肥沃、物產豐富、工業建設又比內地發達的一個區域,許多國民黨將領也想在蘇聯軍隊擊退日寇侵略者之後,分得一杯羹。
東北地域遼闊,國民黨在東北有7個軍20萬人,加上特種部隊和地方部隊,總共不過40萬人。經過戰爭的消耗,國民黨在東北無力發動大規模的攻勢,多數城鎮隻能以團、營為單位守備。而且國民黨軍在關內作戰不力,兵力受到牽製,一時也無法向東北大舉增兵,隻能依賴東北現代交通特別是鐵路交通較為發達的優勢,將部隊集結在交通要點,隨時機動增援,彌補兵力不足的窘境。
四平位於南滿平原的中心,聯結三條鐵路線,是東西南北滿間的交通樞紐,為國民黨軍從沈陽北上長春、哈爾濱、齊齊哈爾的要地。在國共和談時期,我領導人希望通過談判,和平解決東北,能少打仗就少打嘛。後來共產黨認識到,和談是沒有希望的,所以力求死守四平。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堅持打陣地防禦戰,這種情況在遵義會議後共產黨的曆史上幾乎沒有。
我軍在東北戰場並不占優勢,在國民黨對我南滿根據地最後一次進攻被擊退後,林彪審時度勢,認為在東北發動反攻的機會已經到來。林彪立即部署,主動出擊,實行連續攻勢作戰和規模日益擴大的殲滅戰,希望通過一個大逆轉,改變東北戰局。當時正值孟良崮戰役國民黨大潰敗,蔣介石親臨沈陽,為部下打氣。國民黨當局非常緊張,四平如果失守,東北國民黨南北聯係將被切斷,長春、吉林態勢孤立,東北防禦體係將不複完整。國民黨吸取以往經驗,行動較為謹慎,東北民主聯軍未能捕捉到戰機,此時四平久攻不下,攻勢已經明顯疲憊,難以為繼,在國民黨南北逼迫之下,態勢顯得更加不利。中共對於城市攻堅戰沒有太多的經驗,難以達到預期目的,林彪果斷決定停止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