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五星紅旗迎風飄揚(解放戰爭)(4)(2 / 3)

蔣介石從沈陽臨行前,還單獨接見了廖耀湘。蔣對廖說:“這次沈陽軍隊出遼西,解錦州之圍,完全交你負責,如有貽誤,也唯你一個人是問。”廖耀湘就提出自己的疑問,蔣介石稱,在東北主力撤退之前,一定要給東北中共軍隊一個大打擊,一定要來一次決戰,否則華北就有問題。

就在蔣介石飛抵沈陽的同一天,即10月2日清晨,東北野戰軍總部的列車到達鄭家屯以西。這時,林彪得到報告,在葫蘆島,敵軍新來了4個師。林彪擔心錦州未攻下便受到沈陽、錦西、葫蘆島三方援敵夾擊,到時部隊油料耗盡,大量汽車、坦克、重炮撤不走,將陷入危局。於是,他命令列車暫停前進。羅、劉經過商討,決定按照原部署攻打錦州。

葫蘆島、塔山相繼被林彪部隊拿下,10月14日,劉亞樓下達了總攻令。東野炮縱向錦州城內預定目標猛烈轟擊。次日,攻克錦州城,全殲國民黨守軍10萬餘人,生俘東北“剿總”副總司令兼錦州指揮所主任範漢傑上將和第六兵團司令盧浚泉中將。侯鏡如聞錦州失守,也暫時退回了錦西、葫蘆島。

蔣介石眼睜睜看著錦州失守,急忙飛抵沈陽,然後給長春守將鄭洞國發布命令,要其率部立即突圍南撤,否則將受到“嚴厲之軍紀製裁”。長春守軍發動起義,主動投誠共產黨,不費一兵一卒,長春解放。

10月23日,廖耀湘兵團向黑山、大虎山發起猛攻。誰料,廖耀湘兵團10萬人馬全部陷入東野數十萬大軍的重重包圍之中。廖耀湘走投無路,仰天長歎。東野隨即展開了對廖耀湘兵團的大圍殲,采取邊合圍、邊分割、邊殲滅的戰法,並直搗其指揮中心。當蔣介石在北平得知廖耀湘兵團在遼西走廊遭到解放軍圍殲時,悲痛欲絕。

隨後,東野各部隊迅速向沈陽前進,迅速包圍。次日,對沈陽發起攻擊。國民黨軍幾乎全部投降,隻有第六軍二〇七師頑固抵抗,但很快被解放軍消滅。遼沈戰役曆時52天,東北野戰軍以傷亡6.9萬人的代價,殲滅國軍47.2萬餘人,其中斃傷國軍官兵5.68萬人,俘虜32.43萬人,投誠6.49萬人,起義2.6萬人,俘虜國軍少將以上高級軍官186名。國軍共損失1個東北“剿匪”總司令部,1個東北“剿總”錦州指揮所,1個冀遼熱邊區司令部,4個兵團部,11個軍部,36個師。此外,還有1個騎兵司令部,5個炮兵團等特種兵部隊。損失各種火炮4709門,輕重機槍13 347挺,以及其他槍支175 361支。[5]

東北全境的解放,不能不說是一個偉大的勝利。它所解放人口之眾,地域之廣,影響之大,為未來全國的解放奠定了基礎。

淮海戰役一拖三

淮海戰役,是與國民黨軍進行的第二個戰略性進攻戰役。

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中原野戰軍以徐州為中心,範圍東起海州,西迄商丘,北起臨城,南達淮河,這些跨江蘇、安徽、河南、山東四省的徐淮地區,向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也是國民黨軍事部署的中心。

根據中央指示,淮海戰役共分三個階段,毛澤東在深思熟慮之後給粟裕去電:“本戰役第一階段的重心是集中兵力殲滅黃伯韜兵團,完成中間突破。”黃伯韜部隊地處徐東,自己在那單練,他東邊兒是滔滔大海,一看就是首殲目標。

華東野戰軍十多個縱隊浩浩蕩蕩多路南下,幹擾黃伯韜的聯絡信號,說白了就是讓你來不了外援關門打狗。在徐州以北,那些潛伏在國民黨中的地下黨也發動了起義,一下就打開了國民黨的運河航線。而此時的華東野戰軍主力也迅速南下,占據了有利地形。駐紮在徐州的國民黨一發現共產黨主力南下的跡象,立馬就開始轉移了。可南京國防部不幹啊,非讓黃伯韜等著從海州西撤的四十四軍。黃伯韜急得腦瓜子直冒汗,人家共產黨各路大軍早就把我包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