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五星紅旗迎風飄揚(解放戰爭)(5)(2 / 3)

隨後,傅作義最大的壓力來了。我解放軍以強大的兵力,直逼天津。這是一場激戰,劉亞樓指揮34萬解放軍,經過一天一夜的激戰,攻下了傅作義重兵布防的城市——天津。天津國民黨部隊全部被殲滅,警備司令陳長捷被俘,1949年1月,天津解放。

為了使北平這座舉世聞名的古都免遭破壞,解放軍在圍城後,派出代表同傅作義接觸,希望能夠達成和解,使古都免於戰火。解放軍強大的軍事力量和周密的作戰部署,讓傅作義毫無退路。首都和平解放的呼聲之高,讓傅作義承受了巨大的壓力與考驗。最終,共產黨的誠意和耐心,打動了這位風雲一時的人物。傅作義作出了民心所向的選擇,命令所屬部隊接受共產黨的改編。同樣是在1949年1月,解放軍進入北平,北平和平解放。

平津戰役解決了國民黨軍隊52萬多人,基本上解放了華北全境。這場戰役的勝利很是激動人心。

05.萬裏江山換新顏

劃江而治成幻想

國民黨軍隊在三大戰役中接連慘敗,軍事上的重大失利,加上經濟上因為金圓券改革失敗造成的幾近崩潰的局麵,使得國民黨內部彌漫著濃重的悲觀氣氛。國民黨內高級官員,不少人已經有了江山易主、流亡他鄉的心理準備。

國民黨著手布置將軍事重心轉移至長江以南地區,同時開始一係列應變方案,企圖憑借長江天險,占據中國的半壁江山,贏得喘息機會再次翻盤。而在管製上,蔣介石頒布了全國戒嚴令,國統區進入了嚴酷的軍事管製狀態。盡管如此,社會依舊動蕩不安,物價飛漲,工人失業,很多人已經離開大陸,到達台灣、香港甚至出國。國民黨的黨政機關都開始向香港、華南以及西南轉移,部分職員被遣散,局勢已經失控。

蔣介石在國民黨內的權威受到挑戰,黨內有關人士建議蔣介石暫時休息,不能再戰,主張和談。而對蔣介石一向支持的美國此時已有了全身而退之意,這給蔣介石以沉重的打擊。當時國民黨內部的反對派、社會輿論以及美國都覺得李宗仁是取代蔣介石的合適人選,反蔣呼聲高漲。鑒於重重壓力,蔣介石決定隱退,為了確保在隱退後可以繼續控製局麵,蔣介石在人事上作出了一係列部署。李宗仁上台後,其實困難重重。他能發揮影響的地方十分有限,不管怎樣,他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是與中共和平談判。

1949年4月,周恩來等代表中國共產黨同以張治中為首席代表的國民黨政府代表團在北平舉行談判。在談判中,中國共產黨打破了國民黨企圖劃江而治的幻想,希望在強大的攻勢下,能夠給國民黨施加壓力,能夠通過和平的方式解決國民黨殘餘統治。國民黨力求能夠維持其半壁江山,四處尋求援助,毫不鬆口。蔣介石企圖在長江之南保持自己的地位和實力,以便東山再起,其心昭然若揭。雙方僵持不下,談判幾成僵局。4月15日,中共代表團將《國內和平協定最後修正案》送交國民黨政府代表團。但是在南京的國民黨政府拒絕接受這個協定,談判宣告破裂。

退守台灣

長江素來是中國南北分界的天然標誌。經三大戰役失敗洗禮後的蔣介石,剩下的都是些殘兵敗將。蔣介石占據長江天險,憑江據守。中國共產黨的人民武裝從北邊殺將過來,官兵很多都是北方人,不習水性,江河作戰同陸地作戰又有不同,對雙方而言,這不僅是關鍵一戰,而且又將是一場惡戰。

1949年4月21日淩晨5點,中國人民解放軍發起渡江戰役,在東起江陰、西至湖口的千裏戰線上強渡長江,國民黨軍早已軍心渙散,等人民解放軍剛剛過江,國民黨江防部隊就全線放棄陣地,開始後撤,4月23日南京解放。其後,國民黨長江防線幾乎沒有抵抗之敵,我軍作戰部隊經過激戰,於6月2日攻下上海。至此,國民政府的統治覆滅,共產黨繼續追剿殘餘,到1950年2月,解放戰爭的大規模作戰行動結束。中國內地幾乎全部解放。國民黨內部此時已經四分五裂,矛盾重重。蔣介石作出了退守台灣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