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五星紅旗迎風飄揚(解放戰爭)(5)(1 / 3)

廖運周因此一戰揚名,黃維也因識人而名噪一時。以後,廖運周就脫離了湯恩伯部隊,投入到黃維門下,成為黃維的心腹。但黃維做夢也沒想到,廖運周是個老共產黨員,從20世紀20年代就入黨了。他的直接上級是中共炮兵的創始人朱瑞將軍。不僅如此,廖運周手下,還暗藏著大量共產黨員,所以當黃維決定突圍的時候,廖運周反水是情理之中的事兒,不過出乎黃維的意料。當然小廖也夠狠,也夠絕,按照黃維此前戰車、大炮讓自己先挑的指示,專挑重炮帶著走,回過頭來就把炮彈砸在黃維的頭上。

在包圍黃維兵團的過程中,邱清泉兵團南行援助,被華東野戰軍阻擊。趁這工夫,國民黨徐州部隊就開撤。後來他們又接到蔣介石命令,決定反擊以求實現突圍。可憐杜聿明,這人在國民黨高級將領中也算是軍事眼光、指揮才能一流的人。在淮海戰役中,他受製於“徐州剿總”劉峙,蔣介石朝令夕改,令其焦頭爛額,無所適從,錯失戰機,陷入困局。最終也難逃覆滅的命運。

黃伯韜和黃維,是淮海戰役老蔣軍隊中最為善戰也最為忠誠的將領,但也就是他們禍害了國民黨。假如黃伯韜一打就垮,邱清泉根本就不會被黏在徐州,黃維也不會出來鑽進我軍打開的口袋,老蔣舍掉黃伯韜,最多是壯士斷腕;假如黃維早早投降,杜聿明恐怕早早就撤過了淮河,加上李延年、劉汝明的部隊,國民黨機動作戰的主力尚存,保住東南半壁河山還是有希望的。

不過這些都是假設,這兩位黃將軍被圍之後拚死抵抗,都是戰到最後一兵一卒,老蔣也不好意思“棄子”,為了救黃伯韜扔進了黃維兵團,為了救黃維,扔進了杜、邱、孫三個兵團!為了救杜,又把李、劉兩個兵團打殘!國民黨就此元氣大傷,再也沒有戰略決戰能力。兩位黃將軍的忠心適得其反,“二黃”唱響了催命曲,可惜沒有了還魂丹。

淮海戰役,是國共兩軍戰略決戰中的關鍵一戰。共產黨參戰部隊60萬人,國民黨先後出動兵力80萬人,曆時65天。解放軍共殲敵55.5萬餘人,蔣介石在南線戰場上的精銳部隊被滅之殆盡。共產黨軍隊基本上解放了長江以北的華東和中原廣大地區,國民黨統治中心南京也處在了人民解放軍的直接威脅之下。

幹淨利落取平津

在北平、天津、張家口地區對國民黨軍隊進行的平津戰役,是解放戰爭戰略決戰的最後一個大戰役。

華北“剿總”傅作義集團共有3個兵團13個軍50個師,兵力50餘萬人,位於東起北寧路的山海關、西到平綏路的張家口,約500多公裏的狹長地帶上,並以塘沽為海上通道口。“剿總”總部設在北平,這可是我軍想了很久的一塊肥肉。傅作義在華北可是老大,要風得風,要雨得雨,都不屑於帶保鏢的,他就不信有人敢在他的地盤上動他。

在此之前,蔣介石提出要傅率部南撤,加強長江防線。傅作義對蔣介石的排斥異己、黨內鬥爭深懷戒心,不願南撤。國民黨軍在東北的失利,給了傅作義極大的壓力,傅作義也被解放軍在東北的漂亮表現所震懾,已是“驚弓之鳥”。對於未來華北的戰守之勢,傅作義作出了幾套備選方案。他不願南撤,於是製訂暫守平津、保持海口、擴充實力、以觀時變的方針,不斷收縮兵力。傅作義先後放棄承德、保定、山海關、秦皇島等地,準備隨時從海上南逃或西竄綏遠。如果傅作義主動撤離,人民解放軍雖可不戰而得平津,但國民黨長江防線就又多了些兵力,這對今後的作戰是不利的。如何穩住華北敵軍,使它不迅速南逃或西竄,就成為打開華北局麵的關鍵。

對於傅作義,共產黨采取又打又拉的策略,中共中央的部署是,東北野戰軍主力在遼沈戰役結束後不久,提前結束休整,特別隱蔽地揮師入關。入關的東北野戰軍和華北軍區第二、第三兵團一道,動作神速,“圍而不打”、“隔而不圍”,完成對北平、天津、張家口的戰略包圍和分割,截斷了傅作義南逃或西竄的通路。還調動部隊進駐北平地區。接著,我軍攻克張家口,在張家口戰役前,收拾了傅作義的嫡係主力第三十五軍,在張家口殲敵第十一兵團部和第一〇五軍。在戰場上給了華北“剿總”一個下馬威。1949年初,中共中央成立了由林彪、羅榮桓、聶榮臻三人組成的平津前線指揮小組,繼續在戰略上對傅作義施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