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我上台來把歌唱(資本主義興起)(5)(2 / 3)

加爾文和路德一樣,堅持《聖經》最高權威,反對盲從天主教會,主張簡化宗教儀式,信仰得救。他比路德更激進,把信仰得救解釋為“先定論”。他認為,人在現世的成敗就是得救與否的標誌,就是“選民”與“棄民”的標誌。選民獲得上帝賜予的智慧、享樂和權利,注定會發財致富,而棄民必定貧窮苦難。他從神學角度論證世俗活動和個人奮鬥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推動了資本主義的發展,為資產階級革命提供了理論武器。

加爾文還製定了嚴格的道德標準,不許唱歌、跳舞、賭博、吵架,要求人們過節儉的生活。他還在日內瓦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權。他不僅嚴格控製市民生活,還鎮壓其他信仰的教派和個人,西班牙人文主義科學家塞爾維特就因為不同意加爾文的觀點被處以火刑。

加爾文創立的加爾文宗,很快傳遍歐洲許多地區,日內瓦也成了宗教改革的中心,被稱為新教的羅馬。

加爾文宗比路德宗還要激進,廢除了主教製度。歐洲在政治上是四分五裂的,但是教權卻是高度統一。教皇之下是樞機主教,就是紅衣主教,再往下就是主教,每個教堂有司鐸[11],有牧師,到最底層的修士,中央集權。路德宗還有主教,加爾文宗徹底廢除了主教製度,不同的加爾文宗之間的教堂也沒有隸屬關係,每一個教堂推舉10個長老,共同管理,跟丐幫似的。這個意義非常重大,推舉人共同管理這種形式,從政體上講應該屬於共和製。既然上帝的王國都已經實現共和製了,那麼人間還用聽命於國王、皇帝和主教嗎?孫悟空,一個猴子能造玉皇大帝的反,人就不能造皇帝的反嗎?大家都在一個層次裏,就是這個意思。

再有一個就是英國國教,英國國教又叫聖公會,是新教各派中保留天主教傳統最多、最保守的一派。當時英國都鐸王朝的國王亨利八世想和王後離婚,他的王後曾是他的嫂子,是他哥哥傳給他的,江山傳給你了,嫂子你也繼承了吧。這女人是西班牙的凱瑟琳公主,因為當時西班牙太強大了,所以英國急於跟西班牙聯姻。公主是他爸爸給他哥娶的,結果剛一到英國,他哥死了,所以他爸爸說你哥死了,媳婦就傳給你了。亨利七世一死,王位傳給了亨利八世,嫂子也傳給他了,他很不高興,憑什麼,我招誰惹誰了,憑空多一媳婦兒?他看中了凱瑟琳公主的侍從——安妮·波琳女伯爵,於是天天琢磨著和凱瑟琳公主離婚。但是他要跟安妮·波琳女伯爵結婚,必須得到教皇的批準,天主教徒都是一夫一妻,要離婚必須經過羅馬教廷的批準。

羅馬教廷不敢得罪強大的西班牙,不批準。國王一生氣,不批準是吧?那連你我也不承認了,我自己擔任英國的教宗。1534年,英國議會通過《至尊法案》,規定國王為英國教會最高首腦,教皇無權幹涉英國教會事務。同時,該法案還宣布保留天主教主教製、基本教義和儀式。後來,亨利八世又下令封閉修道院,沒收修道院的土地等財產,嚴重削弱教會實力,同時進一步增強了王權。改革後的英國基督教稱為英國國教,英國民族教會稱國教會,必須服從國王的意誌和國家法令,成為英國專製統治的工具。天主教這套東西不變,但是教宗變了,原來效忠於羅馬教廷,現在效忠於英國國王,英國成了一個政教合一的國家,英國國王兼任英國教會的教宗。這樣國王就把天主教會在英國所有的財產都給沒收了,然後還可以娶小媳婦,一舉兩得。這麼一來,他以後離婚就方便多了,想怎麼離就怎麼離,亨利八世一生總共離了五次婚,反正他自己宣布,我批準了,就離了。聖公會保留的天主教傳統最多,你如果到香港,教堂基本上都叫聖公會××堂,說明它都是受英國國教的影響。

這樣一來,我們可以看到,宗教改革運動沉重地打擊了天主教會,歐洲各地建立了不再聽命於羅馬的新教會,歐洲各國封建統治者權力得到了加強,促進了歐洲民族意識的覺醒和民族國家的發展,它也解放了人們的思想,進一步傳播和發展了人文主義,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推動了社會變革和曆史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