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史書記載,整個儀式十分簡短,前後隻有幾分鍾,但正是這個幾分鍾的儀式卻使在場的每一個人都感動不已。當華盛頓將軍,這個為了贏得戰爭不僅變賣了家產,而且因操勞過度生出滿頭白發、眼睛也幾乎看不見了的總司令發表講話時,每個人的眼裏都蓄滿淚水。
這是人類曆史上第一次不依靠外在壓力,僅僅依靠內心的道德力量就自覺放棄了在為公眾服務過程中聚集起來的權力。在它以前,人類曆史上曾經出現過形形色色的遜位、下野、懼怕各種禍亂而“功成身退”的範例,在它以後,人類曆史上還將出現無數以殺戮、屠城為代價而權傾四海的英雄豪傑,但有了這幾分鍾,那些大大小小爭權奪利、不惜弑父殺子的英雄故事黯淡了……
我們試以這個儀式的幾個動作為例,逐點分析這裏麵所蘊含的“文化”意義:
1.座位。這是這個儀式開始的第一步,和其他幾個動作一樣,它表達的是傑弗遜以及一代開國元勳們對新製度的理解和想象。當華盛頓走進議會大廈時,沒有人給他獻花,也沒有聽到議員們喊“歡迎,歡迎,熱烈歡迎”的號子。他隻是在議員的對麵獲得了一個普通的座位。這個座位沒有安排在議員席裏,更沒有人自動讓出中心座位,以營造一種眾星拱月、“緊密團結”的氛圍,而是讓他靜靜地落座在“議員的對麵”,這顯示了美國人的政治智慧。因為根據三權分立的原則,國會是一個代表民意的立法機關,而軍事首長則是隸屬於行政分支的武裝力量。美國人最不願意看到的是代表民意的“代表”最後竟和軍隊勾結圖謀不軌,因而軍事首長和民選代表勾肩搭背、親切握手的喜氣洋洋在這個儀式裏就隻能付之闕如。
2.鞠躬。這是整個儀式裏最核心的動作。傑弗遜以及一個新生國家對軍政關係的思考幾乎全包含在華盛頓的一鞠躬裏了。它象征著國家的武裝力量對文官政府的服從。也就是從那一鞠躬開始,美國的軍隊便嚴格地置放在了國家之下。軍隊不得參與鎮壓國內百姓,它隻是民眾用來抵禦外敵的工具,即隻能對外,不能對內,甚至以後的法律明確規定,動用軍隊維護國內治安是違法的。也就是從那一刻開始,美國人就明確了這樣一個理念:一個國家是不能靠武力來管理的。這樣,一個打下江山的人就沒有順理成章地“坐江山”。事隔多少年,仍然使我感到莫名驚詫的是,當時包括華盛頓在內的每一個人都似乎沒有感到有什麼不對。
3.還禮。這是整個儀式中的一個重要細節,因為既然華盛頓的鞠躬表示的是“國家的武裝力量對文官政府的服從”,那麼由文官組成的議會就再不能“鞠躬”了,否則就成了“多頭政治”。而議員們手觸帽簷還禮,隻是為了體現一種溫文爾雅的紳士風度。他們沒有我們通常見到的“秀才遇見兵,有理說不清”的誠惶誠恐,也沒有萬能的救世主將權力下放給草民的感激涕零。既然每個人的權利和尊嚴都是天賦的,那麼,你把人民在非常時期自願讓出的部分權利還給人民就是天經地義的。這用不著解釋,也用不著感激,要感激也隻能感激上帝,隻需手觸帽簷象征性地表示一下禮貌就可以了。
第二天上午,華盛頓就離開了安納波利斯,回到了弗農山莊,在自己的葡萄架和無花果樹下過起了一種心滿意足的鄉紳生活。
從那以後人類曆史上又舉行過多少英才霸主的加冕儀式,恐怕誰也說不清。但相信用不了多少年,所有這些儀式,包括大大小小的宣誓、效忠、集會、遊行、磕頭禮拜,言不由衷地舉拳頭、呼萬歲,都將湮沒無聞,唯有這個儀式會永垂不朽。它將會和蘇格拉底的慨然飲鴆,布魯諾的身被火刑,巴黎人攻下巴士底獄一樣,被人們長久記誦。
這就是這幾分鍾的意義,也是華盛頓對世界的意義。
聯邦還是邦聯?這是個問題
華盛頓將軍向議會交出了軍權,將軍就由大陸軍總司令變成了一介老百姓,這支功勳卓著的大陸軍也被遣散,原來種地的還種地去,原來教書的還教書去,原來打戒指的還打戒指去,沒有撫恤金,以後國家要是召喚你,你還得來。為國家打仗是你應盡的義務,你是這個民族的一分子,你應該打仗,但沒有撫恤金,更不會給你分一個小樓,再給你娶個小媳婦。國家沒錢,打仗的錢還是借的呢。所以總司令跟部下見麵時,動情地說,我相信你們在戰場上是好戰士,回到社會上是好公民。該幹嗎就幹嗎去吧,沒錢給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