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華利不甘心失敗,我們這幫紳士,居然被北美農民打敗了,多沒麵子啊,老子不爽!於是下令英國軍隊在投降的時候演奏了一首歌——《嗨!洋基》。中國人把它翻譯成“美國佬”,其實直譯過來是傻帽美國佬。雖然我被打敗了,但是我是紳士,我高傲地失敗了,雖敗猶榮,你們那幫農民不按規則打,都在玩遊擊戰,沒勁!輸了我也不服,看不上你們這幫傻帽美國佬。要是咱們中國人,你被我打敗了,你還不服,我得上去抽你去,說我傻帽,你才是大傻帽呢。但美國人跟中國人不一樣,戰勝的華盛頓將軍下令,把這首歌作為大陸軍的軍歌。傻帽美國佬?你連傻帽都打不過,你不更傻帽嗎?
看美國大片《珍珠港》時,有一個鏡頭我印象特深。日本飛行員要進行轟炸了,發現地麵上有小孩在玩,就向小孩兒揮手,你躲開,我要扔炸彈了。美國人拍的戰爭電影,絕對不會醜化敵人,絕對不會把敵人刻畫成幹嗎嗎不靈、吃嗎嗎香的那種人,敵人也是武士、也是騎士,我打敗了這樣的人更顯得我厲害。中國拍的戰爭電影就是把敵人醜化得一無是處,敵人怕死、敵人愚蠢、敵人搞笑……最沒勁的就是《舉起手來》,小日本兒都是對眼、小羅圈腿。就這種人和你打了8年?咱們拍的抗日戰爭題材的電影,一個中國軍人端著機關槍都不帶換彈夾的,一會兒掃死成百上千個日本鬼子,你那機關槍裏就20發子彈,用不完嗎?一個人掄著大片刀,砍死100多鬼子了,照那速度,一年就能打到東京去了。回過頭看約克鎮大捷,你奏樂罵我傻帽,我還拿這個當軍歌唱。美國人的意思是咱不鬥嘴,贏了才是最關鍵的。
功成之後請交權
兩年以後,英美簽訂了《巴黎和約》,英國承認了美國獨立。美國獨立了,為美國獨立立下不朽功勳的華盛頓將軍卻歸隱了。曾經看過一篇講這段曆史的美文,恭錄如下:
1783年12月23日,對於硝煙剛剛散盡的美國來說,是一個無比重要的日子。因為這一天,大陸會議將在安納波利斯舉行一個隆重而樸素的儀式,美國獨立戰爭之父、大陸軍總司令喬治·華盛頓將軍將在這裏交出委任狀,並辭去他的所有公職。
之所以稱這為一個儀式,是因為實際上在此之前,他已經遣散了他的部屬,並發表了動人的告別演說。他說:你們在部隊中曾是不屈不撓和百戰百勝的戰士;在社會上,也將不愧為道德高尚和有用的公民……在抱有這樣一些願望和得到這些恩惠的情況下,你們的總司令就要退役了。分離的簾幕不久就要拉下,他將永遠退出曆史舞台。
兩天後,華盛頓乘船離開紐約港。一條駁船等在白廳渡,準備讓他渡過哈得孫河到保羅斯岬。軍隊的主要將官聚集在這個渡口附近的一家旅館向他做最後餞別。這是他們與自己生死與共的司令官最後一次聚集了,因而心情格外激動。據記載,華盛頓也很快就和大家一樣為分離的悲傷打動,他們熱淚盈眶,無數次地擁抱、幹杯,然後,華盛頓就走了。
他已把他的軍中行李托運回故鄉,但他知道,在他正式解甲歸田、返回弗農山莊之前,他還有一件頂頂重要的事要辦。那就是,把他在八年前由第二屆大陸會議授予他的總司令之職,交還給當時象征著人民權力的大陸會議。
交還的儀式是由他的同鄉、弗吉尼亞人托馬斯·傑弗遜專程從巴黎趕來設計的。當時他正代表新生的美國和英國在巴黎簽訂獨立條約。一待簽字儀式結束,他就匆匆趕回紐約,親自設計了這個偉大而莊嚴的儀式。
在傑弗遜的想象裏,這個儀式是這樣舉行的:華盛頓將軍走進“國會大廈”(當時的大陸會議廳),在議員們的對麵他獲得了一個座位。然後由議長作出介紹,華盛頓則要站起來,以鞠躬禮向議員們表示尊敬,而議員們則不必鞠躬,隻需手觸帽簷還禮即可。最後,華盛頓以簡短講話“交權”,議長也以簡短講話表示接受。
結果,整個儀式不折不扣地依照傑弗遜的設計進行。
華盛頓的最後講話十分簡約,一如他平時的樸實謙遜。他說:“現在,我已經完成了賦予我的使命,我將退出這個偉大的舞台,並且向莊嚴的國會告別。在它的命令之下,我奮戰已久。我謹在此交出委任並辭去我所有的公職。”議長則答道:“你在這塊新的土地上捍衛了自由的理念,為受傷害和被壓迫的人們樹立了典範。你將帶著同胞們的祝福退出這個偉大的舞台。但是,你的道德力量並沒有隨著你的軍職一齊消失,它將激勵子孫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