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政權成立不久,就開始對外侵略。1876年,強迫朝鮮向日本開放通商口岸。1879年,正式吞並琉球,把它變成日本的衝繩縣。1894年,挑起中日甲午戰爭,從中國割得台灣和澎湖列島,從中國獲得兩億多兩白銀的戰爭賠款。八國聯軍侵華時,日本積極參與侵華戰爭,在侵略中國、稱霸亞洲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明治維新最大的作用實際上是兩點:第一,日本完成了民族獨立,如果不談國家民族觀念,隻站在人種的角度上看,日本的成功確實是證明了黃種人的成功。日本成為近代亞洲唯一走上獨立發展道路的國家,也是世界近代曆史上,在海外建立過殖民地的唯一的非白人國家。第二,日本開始對外擴張。當然曆史不能假設,如果日本強大起來之後,真的能像它宣傳的那樣,中日兩國同種同文,互相提攜,那真的是黃種人的幸事,我們聯手對抗歐美列強,保衛東亞儒教文明。可問題是它對待黃種兄弟,比歐美人還狠,說的和做的完全不是一回事兒。而它對待歐美人態度畢恭畢敬,直到今天,日本都是世界上最聽美國話的國家。
當年的時髦事兒
改革在俄德日三國中算是一種潮流,它們改革的特點是:
第一,舊統治階級領導的改革,是自上而下的改革。
第二,這些國家的改革是統治階級領導,而這些國家資本主義發展不充分,資產階級的力量太弱,所以這些國家沒有資產階級領導。當然德國是個例外,德國隻能從它的文化基因上尋找原因。
第三,保留了舊製度的殘餘,最突出的就是君主和地主。德、日是二元君主立憲,皇權實際上比什麼權都大。國會可以通過法令,皇帝可以頒布敕令,皇帝的敕令具有法律效應,皇帝可以解散國會,可以不召開國會,實際上還是皇權至上。內閣對天皇負責,而不是對國會負責,各級大臣由皇帝任命,不是由國會選舉。俄國就更甭說了,沙皇不受任何限製,君主專製。俄國第一屆國會召開的比咱大清都晚。另外它們都保留了地主,德國雖然沒有地主,但那些貴族,也隻是半資產階級化。
第四,這三國都有軍國主義傳統,對外擴張。日本帝國、納粹德國和沙皇俄國都是對內高壓,鎮壓人民,獨裁,對外瘋狂侵略,所以它們生於不義,死於恥辱。
第五,德國和日本的崛起,改變了世界格局。
19世紀六七十年代,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初步形成。工業革命完成之後,資本主義國家開始對外瘋狂地侵略擴張,占有了大量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資本主義世界體係初步形成。
資本主義對外侵略擴張有兩種模式,一種是英國模式,一種是俄國模式。英國是什麼模式呢?占領殖民地。英國人特別聰明,打仗的目的是要發財,所以我占殖民地,得到了市場、原料,發了財就行了。俄國的模式是直接擴張領土,這招最臭了。國土絕不是越大越好,首先這地兒得有用,其次你要能夠有效控製。今天俄羅斯弄這麼大的地方控製不了,車臣整天跟你鬧,當年沙皇俄國為了征服車臣,花了60年時間,現在才跟你鬧幾年,等普京都撒大海裏了,車臣還得鬧呢。你說它這麼多年跟你鬧,你平定它得花多少錢啊?這個錢從車臣那兒掙得回來嗎?這不是麵子問題。大清乾隆皇帝在位的時候,位於菲律賓的蘇祿國想加入中國,派遣使者來,說我們想歸順大清。皇上說不要,兩國中間隔個大海,我們管不了,大清已經夠大了,疆土寸寸載於典籍,你歇菜吧。
1943年開羅會議,羅斯福總統問蔣委員長,說如果將來收回台灣之後,衝繩你要不要,你想要的話,衝繩我也給你。衝繩就是原來的琉球王國,蔣先生提出中美共管,台灣是中國固有領土,我們收回來,衝繩本來就是藩屬,不是我們中國的領土,所以我們不要。要了咱怎麼管?就那個時代的中國海軍,隻能在長江口晃晃,一出海就刮沉了。你就是要了,最後也被人家奪回去,你還得跟人家幹仗,所以領土絕不是越大越好。俄國的侵略水平明顯比英國差了一大截,後來的日本、納粹、蘇聯都是這水平,還有伊拉克那個吊死鬼薩達姆,都1990年了,還出兵吞並領土呢。
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係形成的作用,首先是西方得到了原料、商品市場和投資場所,對於亞非拉國家,則是“雙重使命”的問題。第一重是破壞性,帶來了一些巨大的災難,比如說圓明園被燒。第二重是具有建設性。給亞非拉國家傳來了先進的技術和思想製度,這個你想咱中國就能想明白。我們向西方學習,探索救國救民之路,先學技術,後學製度,最後上升到思想。從洋務運動、戊戌變法,到辛亥革命,再到最後的新文化運動,這些先進的技術也好,製度也好,思想也好,都是從西方傳來的。這個對於中國的近代化,乃至於亞非拉地區,全球的近代化作用都是很明顯的。最後一個就是加強了世界各地區之間的聯係,也就是說全球一體化,從這時候就開始初露端倪了。
兩位牛人創理論
工業革命促進了社會主義和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原來反封建的時候,民眾把資本主義想得太美好了,理想王國,千年王國,沒想到等它一確立,才發現它也有弊端。待弊端一起,大家就覺得這個製度應該被推翻,然後有人就嚐試新的社會模式。19世紀三四十年代,歐洲出現三大工人運動,標誌著歐洲工人階級登上了曆史舞台。既然工人已經登上曆史舞台,這個階級需要有革命的理論來指導,於是就有了馬克思、恩格斯的實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