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這一時期靠著統一的國內市場、法國的割地賠款和新技術、新設備,經濟發展也很迅速。作為後起之秀,德國技術設備很新,也是因為避免重複建設的緣故。德國實際上是壟斷資本在國內占主導地位的,但掌權的主要是容克貴族們。這幫人不是資本家,相當於英國的新貴族、土地貴族。你看德國的宰相,一般都有爵位的,甚至還有親王,像皇族內閣似的。德國政治上很保守,但資本主義反而高速發展,位居歐洲第一,世界第二,超過了英、法等老牌國家。
英國號稱殖民帝國主義,作為一個老牌帝國主義國家,經濟發展速度在第一次工業革命之後就慢了下來,隻有金融業還算舉足輕重。今天世界的主要國家,按產值計算,順序是美國、中國、日本,德國往下排。中國是世界第二,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人民幣升值了,折合成美元就多了,所以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如果按經濟結構劃分,咱們是排不上號的,排第一的是美國,提供全世界所需要的科學技術;排第二的是英國,提供全世界所需要的金融服務;排第三的是德國,提供全世界所需要的機器設備。你這10台機器裏有8台是德國的,不是德國的,用的也是德國技術,一提起德國什麼東西最好?機械嘛。照相機、汽車,精美得跟工藝品一樣,製造水平太高了。而英國就是金融業舉足輕重,但整體發展水平落後,落後的原因是什麼呢?
英國作為一個老牌國家,設備陳舊,設備陳舊卻不改進,錢都用在資本輸出上了。對於英國來說是“成也殖民地,敗也殖民地”。殖民地成就了英國,也因為殖民地毀了英國。1990年,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是6萬億美元,日本是4萬億美元,中國是5000億美元。當時美國人驚呼這是經濟上的“珍珠港事件”,一個國土麵積相當於美國1/25的國家,國民生產總值接近美國,照這個速度發展下去將超過美國。中國跟美國一般大,可國民生產總值隻相當於美國的1/12。那會兒中日處在“蜜月期”,因為中國對日本不構成威脅。日本一個勁兒援助我們,給我們錢,那點兒日元貸款咱也沒必要放在心上,到現在為止一共才給了300億美元,我們一年光公款吃喝、旅遊,就不止這個錢了。
到了2000年,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是12萬億美元,日本是3萬多億美元,中國1.6萬億美元。美國把日本遠遠地甩在了後邊,反而中國跟日本的差距縮小了。所以中日兩國老有矛盾,因為日本覺得你對它構成威脅了。亞洲從來是一山不容二虎。美國靠什麼把日本甩開?這10年在日本的經濟史上被稱作失去的10年,產業結構出現了問題,跟當年英國的問題一樣。日本玩兒命地發展煉鋼、造船、汽車、家用電器這些所謂的夕陽工業,沒有發展前途的工業。DVD光碟,現在誰不會做?你造它幹嗎?發展這種產業,將來經濟的增長速度肯定會受影響。日本覺得發展這個產業好,可以出口。可是這東西又不是什麼高科技,早晚有一天連企鵝都會了,你怎麼辦?英國也是同樣的,棉紡織在歐洲落後,拿印度去,印度落後拿澳洲,拿了個遍,大家都會了你怎麼辦?相較之下,發展高科技企業就不是一般人能學得會了,所以一下把你甩下去了,就是這個道理。
這一時期法國發展比較落後,原因有幾個:第一,割地賠款。割阿爾薩斯、洛林給德國,還得賠50億法郎。第二,法國以小農經濟和中小企業為主。第三,法國的高利貸資本發達,外號叫高利貸帝國主義。英、法發展緩慢的共同原因是資本輸出、設備陳舊。英國的資本輸出,是投資到殖民地;法國更徹底,直接借出去了。它覺得我借你三千,過一年你得還我七千,這比搶都容易。可是法國忘了,如果我不還錢怎麼辦?你欠銀行30萬的房貸不還,銀行能逼得你上吊,你要是欠它30個億呢?你就逼著它上吊了。我就是不還了,你等著關門吧。法國就不明白這道理,把錢借給俄國了,沒想到十月革命爆發,更沒想到列寧同誌巨手一揮,概不承認沙皇政府所借的一切外債,1000多億金法郎[1],好嘛,雞飛蛋打一場空。
前幾年,美國一個財團告訴中國政府,找到了清朝新政時發行的股票,不知道從哪兒翻出來的,讓中國政府兌現。你這不開玩笑嗎?朝代都更迭了多少遍了,那會兒中國政府借的錢,你讓現在中國政府還,憑什麼啊?咱們借給薩達姆的12億美元也要不回來了,隻好大方點,當做給新政府的見麵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