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方一看,這麼打不行,挖戰壕吧。德國人先挖,從瑞士邊境開始,想包圍法國。法國人也不傻,小樣兒你想幹什麼我不知道,你挖我也挖,雙方向大海奔跑,綿延700公裏長的戰壕就挖出來了。這樣一來,馬恩河戰役之後雙方轉入塹壕戰,就是陣地戰。這一轉入陣地戰對德國是非常不利的,實際上就是雙方僵持了。同盟國人力、物力資源跟協約國沒法比,缺少海外殖民地,就是非洲有點土著,大洋洲有點吃人的生番,棒子還不會使呢,你讓他操槍弄炮?再說,你怎麼把他們拉到歐洲來?所以德國隻能死自己人,因此小毛奇將軍跟德皇說,陛下,我們輸掉了戰爭。陛下一生氣就把他給撤了,換上了法爾肯海因將軍。
精英幾乎打光光
法爾肯海因將軍一上來就想打破僵局,大戰開始了第二階段,1915年—1916年。這期間爆發了三大戰役:凡爾登戰役、索姆河戰役、日德蘭海戰。按照法爾肯海因將軍的設想,凡爾登戰役就是攻敵所必救,進攻一個敵人絕不放棄的地方以吸引其主力來和我決戰,這樣就把陣地戰變成了運動戰,在運動中殲滅敵人。法爾肯海因把這個戰役命名為“處決地行動”,要在這兒把法國人處決,他的口號是:讓他們把血流幹。打了半年,法國人血幹了,德國人也幹了,所以這場戰役也叫凡爾登絞肉機。爭奪這麼一個小城,雙方的傷亡超過了70萬人,整個凡爾登被炸得跟月球沒什麼區別了。英國人為支援盟友,發動了索姆河戰役,開戰之前往德國人的陣地上傾瀉了1100萬發炮彈,整個德軍的陣地被炮火犁了一遍,地下水都給炸出來了。炮擊停止後,英國的步兵一進攻,一天之內倒在馬克沁機槍下的就有5.7萬人,陣亡2.2萬人,受傷3.5萬人,再打幾天英國就沒男的了。於是,英國人投入了坦克,奇形怪狀一個大盒子,過頂履帶,後麵兩個大轉向輪,如果那輪打壞了坦克隻能直著開,沒法轉向。一共生產了48輛坦克,運到法國壞了30輛,開戰之前壞了12輛,真正投入戰鬥的是6輛,沒等戰爭結束全都壞了。不是被德國人打了,是壞於機械故障,但是把德國人嚇得夠嗆,這玩意兒不怕刺刀捅,不怕手榴彈,也不怕機槍掃,還能噴火,挺可怕的。這時候大戰的主動權已經轉到了協約國一方。
1917年,美國和中國參加一戰,美國是真派兵參戰了,中國派的是勞工,因為協約國工廠裏的人都打仗去了,中國人去它們的工廠裏做工,間接支援戰爭。同年,俄國退出大戰。但同盟國已是無力回天了。
1918年,德奧投降,大戰以協約國的勝利而告終。一戰造成800萬人死亡,1000萬人終身殘廢,歐洲的精英階層幾乎全完了,因為那時候的傳統軍官是貴族,打仗的時候軍官往往衝在最前麵,死得最多。歐洲的政治平民化在“一戰”之後算是完成了。
戰爭已去,影響仍留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有這麼幾點,第一,客觀上推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戰爭由平麵發展到立體。原來的戰爭隻是平麵化的,地上、海上,現在天上、地上、海上、海底。大戰剛爆發的時候,雙方飛行員見麵就揮揮拳頭,小子等著瞧,隻能這個,飛機沒有武器嘛。有的哥們兒聰明,帶漁網、鐵鏈子上去,纏住敵機螺旋槳,那你得扔得準,有的時候一扔出去給人家螺旋槳套上去了,自己鬆不開的話一塊兒掉下去。後來有人帶手槍上去,1915年機槍開始裝上,到了1918年殲擊大空戰的場麵就出現了。今天所有的空軍戰術動作,基本上在“一戰”的時候就已經定型了,雙機編隊,四機編隊,那時候就都有了。“一戰”結束的時候,世界頭號王牌飛行員德國的裏希特霍芬男爵(紅男爵),一個人就打下了80架敵機。王牌飛行員的界定就是“一戰”的時候定下來的,擊落敵機5架,就叫王牌飛行員,10架是雙料王牌,裏希特霍芬男爵16料王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