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華盛頓會議上,英法美日簽訂了四國條約。1902年形成的英日同盟就被拆散了。當年英國跟日本結盟,是為了在遠東對付俄國。甲午戰爭以前,遠東老大是大清帝國。1900年,中國的製造業在世界上占百分之七點幾,日本才占百分之三點幾,中國是它的一倍,咱大清是遠東的老大。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後,中英是三十多年的蜜月期,後來被日本給強行拆了,英國移情別戀,跟日本訂立同盟,對付俄國。日本高興啊,我們跟英國結盟了,佃農的兒子過繼給財主這種感覺。同盟有效期是20年,到1922年失效。英國跟日本結盟之後5年,英俄就協約了,沒有必要對付俄國了,但是還可以對付德國。1914年,日本借口履行英日同盟義務,占領了山東的青島等地。“一戰”後德國被打敗,英日同盟對於英國來講,就真的一點必要都沒有了。美國更不樂意英日同盟。怎麼拆散人家呢?美國人說,咱們四國同盟吧,小兩口變成小四口了,這日子怎麼過?所以英日同盟實際上就被拆散了。當時日本外相有田跟英國外長克萊齊酸溜溜地講,謝謝你們為英日同盟,安排了一場體麵盛大的葬禮。這四國不可能真的同盟,日本處心積慮想跟英國同盟,但被拆散了。
老二特不爽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日本的那幫缺心眼海軍艦長,軍艦一沉,就把自個兒綁在駕駛台上,跟軍艦一塊兒沉。這還真不是武士道精神,這是英國皇家海軍的傳統。後來英國明白過來了,我造一艘軍艦1年,培養一個上校艦長20年,不許跟軍艦一起沉。西方國家在軍艦沉沒的時候,艦長必須最後一個離艦,但是如果有逃生的機會而不逃生,不能算烈士,隻能算因公殉職,不能授勳。日本還是艦長跟軍艦一塊兒完蛋。新司機開車上馬路,可以貼個“新手上路,請多關照”,開軍艦能貼這個嗎?開飛機行嗎?人家打的就是你個新手。武器不值錢,人才最重要。
關於海軍軍備問題,英、美、日、意、法五國簽訂了海軍協定。五國海軍協定規定英、美、日、意、法五國航母和主力艦的比例是5∶5∶3∶1.75∶1.75,英美並駕齊驅,日本屈居第二。給意大利和法國1.75這個比例,意大利跟法國很高興,因為他們還沒達到呢。意大利和法國不但不用裁軍,還可以擴軍,可能現在才相當於1.42,我能到1.75,我可以接著造。而日本超標了,日本海軍總噸位幾乎已經達到了美國的70%,現在你要讓它壓縮到60%,它的軍艦就得拆毀。兩艘戰列艦都在船塢裏,行將完工,但得拆毀。美國跟英國並駕齊驅了。原來英國海軍一直維持雙強標準,英國海軍世界第一,它的總噸位要達到第二、第三之和,這樣保障老二、老三聯合起來打不過它。現在大英帝國無可奈何花落去,工業實力不行,一戰又使維多利亞女王時代六十多年的積蓄化為烏有,沒辦法,隻好承認美國跟它平等。今天美國海軍,在世界上是多少強標準,都沒法算了。軍艦的總噸位是330萬噸,曆史上從來沒有一個國家能達到這個數字。光航母就11艘,一艘10萬噸,就是110萬噸,位居世界第一。美國海軍往下排第二位的是中國海軍,80萬噸,然後俄羅斯海軍70萬噸,日本海軍大概也是六七十萬噸,像這加起來才相當於美國的多少?中國海軍軍艦數量比較多,但是噸位都比較小,一般是艇居多。
在華盛頓會議上,與會九國簽訂了《關於中國事件應適用各原則及政策之條約》,簡稱“九國公約”,使中國由原來的日本獨霸,恢複到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的狀態。
華盛頓會議,美國收獲了巨大的成功,日本遭到了巨大的失敗。小日本好不容易傍了個大款,英日同盟讓美國給拆散了;海軍爭了半天,還是個第二,美國跟英國並駕齊驅了;原本獨霸中國,讓美國給攪黃了。所以,為什麼是德國跟日本挑起“二戰”?德國咱們前麵講了,不是休戰,是停戰20年;日本也一樣。1922年華盛頓會議簽字,近20年後,日本海軍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德日兩國在“凡爾賽—華盛頓體係”下,受到遏製,就要起來挑戰、衝破。
凡爾賽—華盛頓體係,甭管有這樣還是那樣的問題,畢竟在戰後十年維持了世界的穩定。一戰後的十年,是20世紀資本主義發展的黃金十年,特別是美國。美國當時在位的總統是柯立芝,史稱“柯立芝繁榮”。收音機、冰箱、洗衣機和轎車,開始走進普通美國人家庭,電視那會兒還沒發明。冰箱、洗衣機進入中國家庭,應該是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事兒,汽車進入中國家庭是本世紀的事兒,也就是說,我們的生活水平,跟人家差了60~80年。當時美國經濟的發展速度很快,而且美國人認為這種繁榮將持續下去,但他們沒有看到其中隱含著的深刻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