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雷頓森林體係規定35美元相當於1盎司黃金,美國用美元頂黃金,世界各國得到了美元就等於得到了黃金,美元在當時號稱叫美金,為什麼叫美金?就是因為1美元等於0.89克黃金,美元就是黃金,黃金就是美元,拿到美元就拿到了黃金。但問題是美國人拿到黃金,發行美元,其他國家拿到了美元才能發行本國貨幣,因為你的貨幣要跟美元掛鉤。香港特區政府每發行7.8元港幣,就要存上1美元,所以,1美元等於7.8元港幣,你拿到了港幣,就等於拿到了美元,沒必要把它兌換成美元,港幣就是美元。
但是,我怎麼才能得到美元?這就成問題了。在布雷頓森林體係下,美國人沒考慮到這一點,我怎麼才能得到美元?自己印行嗎?不行。要得到美元,就得往美國賣東西,賺美國的錢,結果就使美國成了世界各國的市場。這它能接受嗎?它要讓全世界成為它的市場。所以,布雷頓森林體係的固有矛盾決定了它最後必然崩潰。1973年經濟危機爆發,美元和黃金脫鉤,今天其實不應該再把美元叫成美金了。危機過後,美國經濟出現滯脹。
20世紀80年代,裏根政府上台之後,奉行新自由主義的經濟政策,拋棄了國家幹預。羅斯福的時候要幹預,那是因為企業的自我調控能力比較差,第三次科技革命之後,像微軟這樣的企業用得著你幹預嗎?人家自身的調控能力強,所以裏根的時候,奉行了新自由主義,美國經濟複蘇。隨之的90年代,克林頓時代,美國高科技發展,造成它的經濟也高速發展。
德日發展很迅速
戰後在資本主義國家的發展中,最令人稱道的是西德和日本兩個戰敗國經濟的恢複和發展。兩國經濟發展有共同點,首先就是基礎好。有人講,20世紀50年代的時候,中國跟日本都是一片廢墟。日本東京被美國人炸到了什麼程度?甭說二層樓,連街都找不著了,整個東京就是一片廢墟。中國也是一片廢墟。但問題是,日本是被炸成了一片廢墟,中國因為長年戰亂,原來就是一片廢墟;日本在成為一片廢墟之前,造過航母,中國在成為一片廢墟之前呢,造過帆船,兩國的發展水平差太遠了。工廠、樓房可以炸掉,鐵路可以拆毀,但技術是炸不掉的,隻要一給錢,就能緩過來。德國也一樣,基礎好很重要。
第二個就是有美國的援助。日本特別感謝朝鮮戰爭,戰爭一爆發,美國在日本下了大量的軍事訂單,日本一下子獲得了幾十億美元的利潤,經濟立馬就恢複了。德國當然是在馬歇爾計劃中受益良多。
第三個就是德日兩國的非軍事化。兩國在安全方麵搭美國的便車,集中力量發展經濟。富國而後能強兵,現在兩國的軍事實力也不遜於人了。今天的德國聯邦國防軍,仍然是歐洲最強大的武裝力量,德國的豹式坦克,行銷全世界。歐洲除了英國和法國,剩下的國家基本上用的全是豹式坦克,所以德國豹變成了歐洲豹,現在正在變成世界豹。1979年中國想引進豹式坦克,以代替正裝備的蘇聯戰後第一代坦克,但因為太貴,咱們買不起。歐洲小國買個一百輛就夠用,他們又有錢,咱一買幾千輛,那麼貴,根本買不起。當時,一年軍費搭裏邊都不夠。
第四個是重視教育。“二戰”的時候,英國跟德國有一個默契,德國的飛機不炸牛津、劍橋,英國的飛機不炸海德堡、諾丁根,可以炸王宮,總理府,甚至和平居民都炸,但不炸大學,因為那是人類共同的精神家園。
日本簽署投降書一周之後中小學就複課了,用日本的話講,是在藍天教室裏上課。教室就剩一麵牆頑強地挺立著,其他三麵都空著,屋頂也沒有,上麵就是天,連咱汶川的水平都不具備,地震棚都沒有。日本媽媽給孩子帶便當,一個木頭飯盒,打開之後薄薄的一層白米飯,中間一枚紅鹹菜疙瘩。一打開飯盒,日本國旗的圖案。
我看過一組照片,特別感人,一個日本人在街頭做廣告,白西裝,白禮帽,舉著一把傘,上麵寫著××電池。這哥們兒舉著這把傘,沿著東京的大街小巷走,就跟發小廣告一樣。他一邊走的時候,手裏捧著一本書在讀,所以照片的標題叫走讀——走著讀書。下一張照片,這兄弟換了把大傘,還是那身裝束,傘綁在身上,手裏的書更厚了,像是一部字典。知識改變命運,我現在雖然在街頭發小廣告,但君子固窮,不墜青雲之誌,我不會一輩子在街頭發小廣告的,也許轉一年兩年之後,他就考上了帝國大學,考上了慶應大學,再幾年後他可能就是大公司的部長,甚至有可能是內閣的大臣。可惜這張照片的拍攝者沒有一直跟蹤下去,看看這個人最後到底怎麼樣,也可能讓車撞了,那就另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