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廣受歡迎的女人、一個有著人生智慧的聰明女人,應當看場合說話,看人說話。
每個人由於其經曆、所受教育、家庭環境、興趣、性格等不同,由此帶來其談話的範圍、內容、“興奮點”的差異,這是社會生活的現實。也正是這種差異,才有了豐富多彩的社會,因此,女人在與不同性格、不同行業、不同熟悉程度的人交談時,就要察言觀色,選擇語言,甚至轉換話題。例如,在學校談論一下春遊計劃或者學習體會,在車站等公共場所聊一聊天氣情況、新聞報道、體育賽事、文藝演出等。
俗話說:“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如果說話不看對象和場合,無異於對牛彈琴。
說話不僅要看對象,還要看對方的身份和文化程度。比如人口普查員填寫人口登記表,問一位村裏沒有文化的老太太:“你配偶叫什麼?”老太太很可能聽不懂,還以為是問她“買藕幹什麼”而鬧出笑話。一位女大學生畢業後分到了一家工廠。起初由於辦事機靈,說話也招人喜歡,得到了上司的青睞,但沒過一個月,她發現車間主任對她越來越冷淡了,她怎麼也弄不清其中的原委。後經一位好心師傅的點撥,她才恍然大悟:原來她在學校習慣了,講話愛用些專業術語。什麼“最優化方案”、“程序化”、“控製論”、“結構定向”等等。而車間主任隻上過中專,最煩別人在他麵前咬文嚼字,賣弄學識。所以,這位女大學生的話語,無形之中觸到了上司的“自卑情結”。女人說話因人而異要注意:與學識淵博的人說話,需要有廣博的知識;與智慧型的人說話,辨析能力一定要強;與善辯的人說話,要有條理、有邏輯性;與上司說話,就要站在全局的高度,把話說到他心坎裏;與下屬說話,必須讓他們感覺到你的慷慨,感到從你這裏他們能得到好處;別人不願意做的事情,不要勉強,而別人喜歡做的,應給予大力的支持;別人喜歡聽的話,要多說,別人不喜歡的,要少說甚至不說,等等。做到這些,你就可以稱得上是一個“巧”嘴女人了。
總之,在和他人交流的時候,說話必須看對象,針對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方式。另外,說話還要看場合。以下是一些在不同場合的說話方法:
1.熟人場合和生人場合
我國文化傳統一向是重視內外有別的。對自己人可以無話不談,言無不盡,可以說掏心窩子的話。而對於陌生人或者外人,總懷有戒心,“逢人隻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
2.正式場合與非正式場合
正式場合說話應嚴肅認真,言簡意賅,不能語言放肆,語言粗俗。非正式場合下,就可以自由發揮,自由交流。同時要注意自己的角色和身份,在什麼位置就說什麼話。
3.莊重場合與輕鬆場合
在莊重的場合時,一定要注意措辭,不可帶有過濃的感情色彩。輕鬆場合下,就以氣氛為重,高興就好,隻要把握好度就行。
4.喜慶場合與悲痛場合
這兩種場合說話一定要和當時的氣氛保持協調。喜慶的時候多說吉利喜慶的話,要多笑多說;悲痛的場合多說點安慰開導的話,表情要莊重嚴肅。
5.多說的場合與少說的場合
如果對方很忙,時間倉促,就得簡明扼要,長話短說。如果是敘舊閑聊,不妨海闊天空,談笑風生。
6.注意他人的喜好忌諱
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風俗和忌諱,每個人都有個人的喜好厭惡,如果不注意這些,冒犯了別人,到時候後悔都來不及了。
當然,能做到恰當說好話,要靠日積月累的經驗。少說廢話,說話前要三思,隨機應變,這是把話說好的三個主要步驟。隻有不斷磨煉和總結,你說話的智慧才會高人一等。生活中,人是各種各樣的,他們的心理特點、脾氣秉性、語言習慣也各不相同,由於這個緣故,也就決定了他們對語言的要求是不同的。所以,不能用同樣的說話方式來和所有的人交流。一般說來,辦事嚴謹、老練的人,最喜歡聽流利而穩重的話;性情豪放、粗獷的人,喜歡聽耿直、爽快的話;學識淵博的高雅之士,喜歡聽旁征博引而少蕪雜的論辯。總之,與不同的對象談話,就要采用不同的談話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