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220—280年)是中國曆史上東漢與西晉之間的曆史時期。在這個時期裏,天下三分,如三足鼎立,有曹魏(魏國)、蜀漢(蜀國)、東吳(吳國)三個政權。
(一)曹魏
漢獻帝延康元年(220年),曹操去世,世子曹丕即位為魏王。
漢靈帝中平四年(187年)冬,曹丕生於譙(秦置縣,在今安徽亳縣)。自幼聰明,博學多才,熟悉經史百家之書,8歲即能揮筆為文了。
東漢末年,爆發了轟轟烈烈的黃巾大起義。為了鎮壓起義軍,朝廷下放兵權,命令州郡地方官招兵買馬。黃巾起義被鎮壓之後,這些地方官擁兵自重,成了割據一方的軍閥,開始爭奪地盤,混戰不已。後來,曹操統一了中國北方,被漢獻帝封為魏王。曹操大權在握,說一不二,漢獻帝隻是一名傀儡。
如今,曹丕即位為王,離九五之尊的皇帝隻有一步之遙了。他不甘心隻是稱王,決心邁出這最後一步。於是,他授意華歆等人去許昌逼漢獻帝退位。
華歆一行來到許昌,進宮向漢獻帝奏道:“魏王自即位以來,德布四方,仁及萬物,越古超今,可比唐堯虞舜。大漢氣數已盡,希望陛下把社稷禪讓給魏王,上合天意,下合民心,而陛下也可以去享清福了。”
漢獻帝聽了,氣得渾身亂顫,不發一言。在場的人都驚呆了,殿上頓時鴉雀無聲。
見漢獻帝不發一言,華歆厲聲道:“自古以來,有興必有亡,有盛必有衰,未有不亡之國。漢室相傳四百多年,延至陛下,氣數已盡,陛下怎能違抗天意呢?”話音剛落,殿外一百多士兵持戟而入。漢獻帝見此情景,站起身拔腿就往後宮跑。
第二天,曹洪和曹休簇擁著曹丕直奔許昌而來,請漢獻帝出殿。漢獻帝無奈,隻好更衣出殿,華歆上前說:“陛下如依臣等,可免遭大禍。”漢獻帝哭道:“你們吃漢朝俸祿已有數代,怎麼忍心做這種不忠之事呢?”華歆說:“陛下若不聽從眾臣的意見,恐怕大禍就要臨頭了。”漢獻帝聽了,問道:“何人敢殺朕?”華歆厲聲說:“天下人都知道陛下沒有做君王的福分,因此四方大亂。要不是魏王時刻保護著,殺陛下的何止一人?陛下如不知恩圖報,是要等天下人共同討伐你嗎?”
曹洪見火候已到,便高聲喊道:“符寶郎在哪裏?”掌管皇帝玉璽的祖弼站出來說:“符寶郎在此!”曹洪問他:“皇帝的玉璽呢?”祖弼回答說:“玉璽是皇帝的寶貝,豈是你問的?”曹洪喝令:“快將此人推出去斬首!”有人上前把祖弼推出去斬首,祖弼至死罵不絕口。
曹丕勃然大怒道:“眾將士,去宮中要玉璽,拿到者有賞!”眾將士如狼似虎地奔進後宮,皇後見這般勢頭,知道自己一個弱女子拚不過這些人,便把璽綬拋到階下。
漢獻帝做了三十多年的掛名皇帝,被逼退位後,被貶為山陽公,十四年後病逝。
曹丕稱帝,建立魏朝,史稱曹魏。
當初,曹操統一北方後,曾雄心勃勃地揮師南下,要統一中國。由於孫權、劉備聯兵抵抗,曹操在赤壁之戰中大敗而歸。曹丕稱帝後,調整了國策:既不攻蜀,也不攻吳,免得他們聯合起來,令自己重蹈覆轍。
曹丕大權獨攬,設立中書省,其官員改由士人充任。宦官不得幹政,婦人不得預政,群臣不得奏事太後,後族不得輔政。提倡節儉薄葬,整頓吏治,恢複社會秩序,發展經濟。
漢末,戰亂頻仍,餓殍遍地,白骨蔽野。在曹氏父子的苦心經營下,屯田墾荒,莊稼連年豐收。在曹魏統治下,百姓總算過上了溫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