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5年,司馬昭之子司馬炎廢了魏帝曹奐,自立為帝,國號晉,定都洛陽,史稱西晉。曹魏曆五帝,共四十六年。

(二)蜀漢

劉備是涿郡涿縣(今河北涿縣)人,本是漢朝中山靖王的後代,早年曾隨大儒讀過書。

劉備雖出身高貴,但到他這一輩已經沒落了。父親去世後,家境困窘,曾以販履織席為業。

劉備胸懷大誌,專好結交天下豪俠之士。漢靈帝末年,劉備曾隨官軍鎮壓黃巾起義,開始了戎馬生涯。前後投靠過曹操和袁紹,深受器重。袁紹失敗後,劉備到荊州投靠劉表,被安排在新野駐紮。漢獻帝建安十二年(207年),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擔任軍師,率軍和東吳孫權聯合,在赤壁大敗曹操。

漢獻帝建安十六年(211年),益州牧劉璋邀請劉備入蜀幫他攻打占據漢中的張魯。漢獻帝建安十九年(214年),劉備用諸葛亮之計,乘機占據益州(漢武帝十三刺史部之一,轄今四川〔除折多山以西〕、陝南、甘肅一小部、鄂西北隅、雲貴大部。東漢治雒〔今四川廣漢北〕,末年先移綿竹〔今德陽東北〕,後移成都)。漢獻帝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進駐漢中(戰國楚置郡,治南鄭〔今陝西漢中東〕。魏晉南北朝隋唐以漢中地區為梁州,治所均在南鄭),自稱漢中王。

曹丕稱帝的消息傳到益州後,眾說紛紜,都以為漢獻帝已死。劉備特地為漢獻帝舉行了喪禮,全軍縞素,向北而哭。大臣們認為既然漢獻帝已經死去,劉備是漢家皇室後代,理應接替帝位。於是,劉備於章武元年(221年)在成都即位,仍稱漢朝,表示繼承漢獻帝,史稱漢昭烈帝,稱他建立的政權為蜀漢。

蜀漢政權控製下的益州地區分為三部分:一是益州本部,以川西平原為中心的巴蜀地區;二是作為益州北麵門戶的漢中盆地;三是益州西南部的南中地區。前兩個地區自戰國以來已得到較好的開發,其經濟發展水平不亞於中原地區,被譽為“天府之國”;南中地區物產豐富,尤以礦產出名。

劉備既定益州後,有人建議將成都城內的屋舍樓閣和城外的田園土地分賜有功將士,趙雲反對說:“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歸還,令安居複業,然後可役調,得其歡心。”劉備接受了這個意見,讓百姓安居樂業,大力扶植和發展農業經濟。

諸葛亮對冶鐵、煮鹽、紡織等重要手工業實行公營,並設立專職官員加強管理,使國家稅收大大增加,出現了國富兵強的喜人景象。

蜀地的冶煉業極為發達,出了許多冶煉高手。名匠蒲元所製的鋼刀削鐵如泥,被稱為“神刀”。鋼刀製成後,為了檢驗鋼刀的鋒利程度,蒲元在大竹筒中裝滿鐵珠,然後舉刀猛劈,隻見鋼刀落處,竹筒內的鐵珠都一分為二了。

由於深得民心,蜀漢延續了四十多年。在這四十多年中,諸葛亮治國約二十年,是蜀漢政治的前期,也是最輝煌的時期。接著,蔣琬、費禕受諸葛亮重托,執政約二十年,繼續諸葛亮的政策,保持了蜀漢政治前期的優點。在蜀漢政權的最後幾年中,後主劉禪忘記了父親和諸葛亮的囑咐,吃喝玩樂,沉湎酒色,以致朝政混亂,迅速滅亡了。

炎興元年(263年),魏滅蜀之戰開始,劉禪投降,被封為安樂公。

蜀漢曆二帝,共四十三年。

(三)東吳

黃巾起義時,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孫堅隨朱儁到中原鎮壓黃巾軍,因功封為破虜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