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堅是我國軍事家孫武的後代,曾擔任過縣丞,愛護百姓,尊重讀書人,極有聲望。

董卓入朝亂政後,孫堅參加討伐董卓的關東聯軍,身先士卒,攻入洛陽,意外拾到了漢獻帝丟失的傳國玉璽。

孫堅是袁術的部下,也是袁術的愛將。在奉命進攻荊州刺史劉表時,被劉表部將黃祖射死。

孫堅死後,長子孫策統領其眾。孫策自幼胸懷大誌,不甘屈居人下。漢獻帝興平元年(194年),孫策向袁術獻玉璽,借得三千兵馬,脫離袁術向江東發展。在周瑜等人的幫助下,孫策占領了江東六郡。漢獻帝建安五年(200年),孫策出遊打獵,被仇家許貢的門客刺殺。

孫策死後,其弟孫權統領其眾。

孫權方麵大耳,雙目炯炯有神。好讀書,寬宏大量,深受屬下的擁戴。

孫權虛懷若穀,勇於納諫,常說:“天下沒有純白的狐狸,卻有純白的狐裘,這是集眾狐而成的。合眾人之力,無敵於天下;合眾人之智,無畏於聖人。”

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孫權籌劃赤壁之戰,與劉備聯手打敗曹操,勢力達到荊州。

漢獻帝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孫權擊破劉備愛將關羽,占有荊州全境。接著,又於夷陵之戰中打敗劉備,限製了蜀漢東出三峽發展的可能。

魏明帝太和三年(229年),孫權稱帝,遷都建業(今南京),國號吳,占有揚(漢武帝所置十三部刺史之一。包括今江蘇的江南、安徽的淮河以南及浙、閩、贛三省。三國魏、吳各有揚州,魏揚州治壽春,吳揚州治建業)、荊(漢武帝十三刺史部之一,轄今兩湖全部及豫、黔、兩廣各一部)。東漢治漢壽(今湖南常德東北),漢末劉表移治襄陽。三國吳魏各據一部,吳荊州治江陵,魏治襄陽。漢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有交趾刺史部,管轄地區包括今兩廣大部和越南的北部。東漢改為交州,三國吳分交州置廣州,交州所轄之地為越南北部及兩廣之雷州半島、欽州地區等。

孫權稱帝後,派使者通知蜀漢。蜀漢大臣認為孫權稱帝是無視蜀漢的正統地位,不能予以承認,應與之斷絕外交關係。諸葛亮從大局出發,說:“吳蜀聯盟,對伐魏有利。”於是,特地派使者前去祝賀。

孫權稱帝後,麵臨的困難有二:一是東南山區的山越人據險割據,甚至北聯曹魏,反對孫權勢力向南方擴張。孫權與山越進行多次苦戰,最後山越人出山投降。其中四萬丁壯補作兵源,餘下的成為編戶,投入農業生產。山越人與漢人漸漸融合,東吳的實力大大增強了。二是赤壁之戰後,曹軍屢攻合肥地區。為此,吳軍除沿江駐軍外,還在巢湖南口築濡須塢,嚴密防守。曹魏水師有限,進攻難以奏效,東吳取得了相對的安定。

孫權解決了這兩大困難後,便專心發展農業生產,興修水利。

江南農耕技術十分落後,不會用牛代耕。中原地區連年征戰,北方人民紛紛攜家渡江避難,給江南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江南農業生產技術逐漸提高,糧食大大增產了。

東吳位於江南,水路發達,造船技術極高。所造戰船最大的上下五層,能容納士兵三千人。海船經常北航遼東,南通南海諸國。孫權黃龍二年(230年),東吳的萬人船隊浩浩蕩蕩到達台灣,這是與台灣聯係的最早記錄。

晉武帝鹹寧五年(279年)冬,西晉滅吳之戰開始。次年三月,晉軍攻下建業,吳帝孫皓出降,東吳滅亡。

東吳曆四帝,共六十九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