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創”世紀:馬雲說(1 / 3)

“創”世紀:馬雲說

專題

作者:李純

1

是時勢創造了英雄?還是英雄打造了時勢?

多年以後,當馬雲和阿裏巴巴帝國在納斯達克市場上笑看風雲之時,微博微信上瘋傳的,是當年馬雲召集他的初創團隊——十八羅漢,“神神叨叨”布道的故事。

那時候的馬雲,看起來確實像個推銷員,瘦削的個頭兒,招牌標誌的下巴,以及讓人過目難忘的大腦門。那時候的馬雲,念叨的都是當時的中國人覺得“匪夷所思”的圖景——什麼中國黃頁,什麼中小企業服務平台,什麼支付寶。

但馬雲贏了!不管這話是不是馬氏原創,“昨天的我你愛搭不理,今天的我你高攀不起,”馬雲,成了千萬人熱望的中國夢的證明——草根,平民,從一無所有起家,靠智識和奮鬥積累財富,最終,上演了絕地大逆襲。

納斯達克敲鍾之後,另一個經典的問句是:為什麼當年和他一樣聲名鵲起的張亞勤、李開複等人,沒有取得馬雲式的成績?後兩人都是少年英才,年紀輕輕已蜚聲國際。而馬雲,無論是從學曆還是個人的科技成就而言,均無法與前兩者相比。這是另一個層麵的“逆襲”。

小個頭兒的馬雲,大腦門閃閃發亮的馬雲,開創了怎樣的世紀,怎樣的阿裏雲?

2

馬雲成功的要訣之一,是他永遠的前瞻性。

1995年初,杭州市發生了一起涉外合同糾紛,杭州市與一家美國公司合作共同修建一條高速公路。然而,工程進行到一半時,美國公司卻遲遲沒有支付合同金。於是,杭州方麵決定派一個人與美國公司溝通一下。

一個人橫空出世。他便是馬雲。

馬雲當時任海博翻譯社的老板。與此同時,馬雲還兼任著海博雜貨店的老板,賣些鮮花、禮品維持著翻譯社的生存。馬雲的英語,卻是杠杠的,堪稱“杭州第一人。”

對馬雲來說,這次美國之行,最大的收獲,是接觸了一個叫Internet的家夥。他發現“Internet”很好,能夠搜到任何一條能聯上互聯網的信息。隻是中國的信息搜不到。

逆向思維開始起作用了!馬雲馬上想到:這說明中國還沒有互聯網!大腦回路的第二個反應是:回國創業,做互聯網!

1995年,當馬雲從美國西雅圖回到杭州時,他帶回了一台386,以及當時旁人眼中“奇葩”一樣的決定:在中國創辦商業性的互聯網站,並以此盈利。

中國黃頁就是這樣誕生的。

讓我們看看馬雲當年是怎樣的瘋,怎樣的孤注一擲:他與妻子拿出全部的家底近4萬元,又從親戚、朋友處借了6萬元,開始了創業。新網站運營的主要形式是在線工商企業名錄。這也是中國互聯網曆史上第一家商業網站。

今天回望過去,創業是血汗史也是讓人啼笑皆非的逗比篇。有一次,當馬雲外出遊說時,別人詫異地問他,“你說的因特耐特和英特納雄納爾有啥關係?”

馬雲是擅於發揮他的優勢的。他在杭州一所夜校做過兼職,來聽課的很多是經營外貿生意的中小民營企業的老板,這些“學生”後來都變成了他的潛在客戶。馬雲的第一個客戶,就來自他的一位學生——杭州望湖賓館的老板。

3

中國黃頁,是馬雲在互聯網領域的第一次試水。

而使他真正大顯身手、綻放商業能量的,則是1999年創辦的阿裏巴巴網站。

1999年,馬雲參加了在新加坡召開的亞洲電子商務大會,就是在這次大會上,他突發奇想,提出了亞洲應該有自己獨特的模式。但究竟是怎樣的一種模式呢?馬雲的構想是“B2B”的商業思想,即“Business to Business”。他的夢想是,“B2B模式最終將改變全球幾千萬商人做生意的方式,從而改變全球幾十億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