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源:Quora確實是我們的一位啟蒙老師。但事實上,從做知乎的第一天開始,我們就走上了一條完全不同的路。因為國情不同,互聯網環境不同,用戶情況也有巨大差別。
比如,在國外要建立一個新網站,可能有很多用戶一開始就是通過Facebook(臉書)、Linkedln(領英)的帳號進入,然後他的個人信息、好友數據都可以同步導入。而在國內就缺乏類似的網絡基礎設施,所以知乎最早建立的時候不能憑借任何網絡關係,完全是靠好友邀請一步一步做起來。
再比如,可能在美國,整個網絡大環境更純淨,垃圾信息沒有那麼多。而在中國,雖然你之前玩BBS,或者參與社區討論的時候也有一個帳號,但它並不是身份的象征,所以大家其實長期都處於一種匿名灌水蓋樓的狀態。
所以知乎一直都在旗幟鮮明地去“治水”,掃除“垃圾”降低大家的交流成本和獲取信息的“信噪比”。然後從2013年開始,我們也投入力量去保護原創,包括前後三次聯合國內30多家有影響力的媒體發起版權保護的倡議,在站內組織知識產權圓桌普及原創和版權的相關知識,再到與微信合作一道去改善優質內容生產和傳播的生態,我們看到不論是用戶自身,還是媒體平台,大家對於優質原創內容的認可和珍視都在一點點增強。
《中國青年》:外界有很多人為知乎擔憂,因為看不清它的商業模式。
周源:我認為知乎和一些商業創業的企業沒有太大的可比性。QQ、淘寶在建立之初,甚至前5年都是不賺錢的,這並不重要。而現在你可以和陌生人聊天,甚至做生意,它們的存在已經完全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這在當時是不可思議的事情。
知乎的願景是:幫助人們更方便有效地分享與組織彼此的知識、經驗和見解,並獲得新機會。什麼是新機會呢?舉例來說,現在已經有用戶把知乎的個人頁麵地址貼在簡曆裏,因為那些專業性的回答文字已經可以代表他職業身份的一部分。麵談的時候,他帶著一兩千個讚同來表達主張,那種感覺很不一樣;還有一些律師、健身教練、心理醫生等等,因為在知乎上的分享,間接吸引到了潛在的顧客;在知乎日報被選登了文章的用戶,會收到大量轉載請求,甚至被其他媒體發掘成為約稿作者;知乎對於合作出版的電子書提供業內最高的分成比例,截至2015年2月,出版的34本鹽係列作品,總銷售額已經超過30萬元。
未來你可以和陌生人交換思想,交易有版權價值的作品,找到工作機會這些事並不簡單,但知乎願意去嚐試,知乎就是要帶領大家奔向信息溝通的新宇宙。
《中國青年》:你從中國第一代“網蟲”成長到現在,成為這一代的創業英雄,你認為我國走進互聯網的20年帶給你最大的感受是什麼?
周源:最近看到一本有意思的書叫《從0到1》,作者是Paypal(支付寶之前全球最大的移動支付公司)的創始人PeterThiel。書裏有一個段落,他把人類目標分為三類:不怎麼花費氣力就可以達成的目標;大費周章能達成的目標;費盡力氣都無法達成的目標。
在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有一件很可悲的事情,很多正處於發明蒸汽機,發明新的數學定理的年紀的年輕人,他們已經不相信第二類目標還存在。他們認為“大費周章”的問題已經被解決完了。隻剩下第一種和第三種,意味著你能做到的別人也能,你不能的,愛因斯坦也搞不定——這讓大家都成了“無為”的人。這也是為什麼,各種綏靖、犬儒、規避風險,安於現狀成為潮流。
我覺得互聯網在中國過去20年的發展,恰恰提供了一個反例。我們看到了很多好產品,確實是從0漲到1,然後漲到100。這些產品雖然實現過程很艱辛,但你隻要願意大費周折,最終一定能實現,它屬於第二類的目標。所以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相信創業,相信互聯網。年輕人願意加入互聯網公司,我想不是由於這些公司能解決戶口,也不是因為這些公司能開出多高的工資,而是因為他相信,通過努力我也可以讓事情成真。
中國互聯網發展到現在,從消費端已經影響到了6.3億網民,它應該是在目前中國的行業中,最健康、最朝陽,最讓人相信夢想的地方,值得更多的人一起來開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