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極100公裏極限馬拉鬆,是陳盆濱參加七大洲極限馬拉鬆目標的最後一站。
對於極限馬拉鬆選手來說,這是地球上最冷的100公裏的“賽道”。盡管平均溫度隻有零下30攝氏度,卻正值南極洲最暖和,相對也最適合比賽的盛夏時節。頭頂是明晃晃的大太陽,腳下是一望無際的銀色冰雪世界,一眼望去既沒有一棵樹,也沒有野生動物,這是一場不折不扣的“磨難”。
這一次,報名參賽的人有10多位,但最後敢站在南極冰麵上的,隻有6個人。
“南極溫度在零下三十幾攝氏度,當時跑到20公裏、第二圈的時候,就起風了,雪把賽道都埋掉了。剛下過的雪,賽道變得軟軟的,根本沒法跑起來,隻能跨著走。”去南極之前,陳盆濱想像過各種跑步情景,沿路的雪山、企鵝、冰川然而,到了比賽現場,陳盆濱才發現,眼前隻有白茫茫的一片雪原。
在雪地上跑步對於體能的消耗更大,為了提高成績,陳盆濱把跑步的姿勢都改變了,全程力求穩妥,謹防受傷。
陳盆濱準備了很多套服裝,但是衣服根本不能阻擋南極的寒冷,貼身的衣服沾上了汗甚至都能變成冰塊。他還準備了好幾副眼鏡,但是,還是遭遇了雪盲。“因為沒有在雪地裏跑過,所以想試試哪種更好。”試過幾副眼鏡後,陳盆濱發現了一副“感覺不錯”的眼鏡,但是眼鏡下麵有些露光,雪光從下麵刺進眼睛裏,導致眼睛紅腫,看不清東西,隻好又換了一副雪鏡。
陳盆濱忍著不適,憑借超強的耐力,很快取得領先。30公裏後,他已經遙遙領先。
最終,這項艱難的比賽隻有兩個人完成了全程,而冠軍第一次屬於中國人。
100天100個馬拉鬆
近年來,中國人愛上了馬拉鬆。
1981年,北京首次舉辦國際馬拉鬆賽。隨後,大連國際馬拉鬆賽、上海國際馬拉鬆賽、廈門國際馬拉鬆賽等相繼出現。近年城市馬拉鬆賽更是呈現井噴式增長,內陸城市、高原城市馬拉鬆賽也紛紛開跑。
2010年全國舉辦13場馬拉鬆,2011年增長到22場,2012年為32場,2013年達到45場,去年舉辦51場,馬拉鬆以年增長約10場的速度飛快躥升,這些數字還隻是在中國田徑協會有案可查的,不包括非官方賽事。
場次逐年遞增,參賽人數同樣直線飆升。去年廣州馬拉鬆3.5萬個名額要靠抽簽決定,僅3天就派發完畢;北京馬拉鬆13小時就搶完3萬個名額;上海馬拉鬆更是4小時搶光3.5萬個名額。據統計,如果將2014年參加全國各項馬拉鬆的80萬人所跑的裏程相加,總距離能繞赤道4000圈。
“跑步改變了我的人生,這些年,我離開了小島,走向了世界。我希望為中國的馬拉鬆運動造勢。”陳盆濱說,“中國的馬拉鬆賽事還遠遠沒有達到發達國家的水平。現在全國都重視馬拉鬆,但賽事還是舉辦得不算多。我今年會跑進學校,向學生們傳達科學的跑步理念和技巧,讓更多人喜歡,參與並學會跑步。”
陳盆濱在南極極限馬拉鬆奪冠回國之後,朋友建議他開一家跑步俱樂部。陳盆濱斷然拒絕,他說:“我拒絕將自己的愛好與金錢掛鉤。我喜歡教大家跑步,也希望能夠帶動更多人參與到跑步中來,但我不會靠它來掙錢。我參加的每一場極限馬拉鬆比賽都是沒有任何獎金的。現在我的生活不成問題,跑步仍是我的人生夢想。”
36歲的陳盆濱在實現大滿貫後並未停下腳步,還在向前跑著。2015年陳盆濱最大的挑戰是計劃連續100天每天跑一個全程馬拉鬆(約42公裏)。今年4月起,陳盆濱就將再次踏上挑戰人類極限的壯舉,每天一個全程馬拉鬆,從廣州到福建,再從福建到浙江再到上海,最後進入北京,跑出一條從廣州到北京的路。
陳盆濱說:“跑步運動等於是給自己買了一份健康保險,我希望自己可以一直跑下去,喜歡挑戰,喜歡心跳的感覺,這就是我的人生方向,對於經典的賽事,我還會再去,真的希望自己的挑戰生涯可以長一點。捕魚出海的時候沒有指南針你也許會回不了家,人生也一樣,夢想就是你的指南針。”
責任編輯:趙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