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為什麼而焦慮
青年空間
作者:幸運的四葉草
現在是個人都會抱怨:房價貴,生活成本高,壓力大。
現在大學生便宜得像大白菜。現在的大學像量產工廠一樣,企圖給我們一門技術,然後企業好抓一個人拿起來就用。
然後我們中最好的人,擠破了頭,到了一間企業,成為了一個小白領。拿著幾千塊的工資,找了一個差不多的女朋友。然後結婚。接著就是熬啊熬。你說頂頭上司不升職,哪輪得到你呀?於是你就一步一步,看到自己三年、五年,十年後的樣子。
條件好的小夫妻,住著爸媽安置的房子,壓力小一些,條件不好的,全家努力搞個首付,然後小夫妻就成了房奴。然後有了個幸福的結晶,就開始養孩子。從奶粉錢,尿布錢,到各種早教,不讓咱家的娃娃輸在起跑線上。好不容易把孩子拉扯大,爸媽又老了。
折折騰騰地一路,自己這半輩子就算是完結了——能不焦慮嗎?
這種焦慮反映在當代這批孩子們身上,開始有了一些異樣的變化。從小就被洗腦的精英式教育,讓關於教育的競爭愈演愈烈,孩子們拚死拚活。不能替孩子考試卻依然心急如焚的父母們,投入教育的成本也越來越高。上海新東方“精英計劃”,人均20—30萬元人民幣,保證送去歐美國家念高中或大學,而美國名校高中或著名私立大學的學費更是相當可觀。
有時候默默在想,除非將來在他國定居,否則,他們的資本投入,該如何收回?光複旦大學就有多少講師曾經出國留學,頂著各種光燦燦的帽子,最後還是來拿那點可憐巴巴的老師薪水。但是如果在歐美定居,他們自己會開心嗎?會想念好吃的中國菜,會想念中國故土的一切一切嗎?他們會被當地文化接受嗎?他們會和中國人結婚還是和外國人通婚呢?
父母焦慮的結果是盡早地將孩子送出國鍍金,念名校,贏在用資本和戰略眼光堆砌出來的起跑線上。最美好的結果是他們的孩子進入了高收入行業的領導企業,成為一個金光燦燦的白領。
多好的想法。但是當中國學生的輸出人數到達一定量的時候,留學歐美定然成為新一輪的高考之路。競爭越來越激烈,對於用人單位來說,挑學校,挑經曆也一定會成為必然趨勢,很多這種Dream Company全球每年就招那麼5—10個人。
況且大家一定都能看明白隨著時間的推移,隨著簽證越來越放開,隨著人民幣的升值,出國留學和定居的人數一定會大量地增長。到那個時候,很可能出國經曆不再具有大的競爭優勢。可能又會淪為一塊求職敲門磚。
而國內的學生為提高自身競爭力,也會花費更多的時間,去修讀碩士,乃至博士。很多人念了碩士僅僅是為了找一份好一點的工作,完全沒有打算投身學術。拖延了三年的時間,最後得到了什麼?一點學術知識,一點履曆上的漂亮。可能找到的工作起薪會比本科生多個一兩千。但是很可能當年和你一同畢業的同學,今天已經成為了麵試你的經理。
時間不等人,機會沒有了就是沒有了。年齡也不等人,錯過的社會閱曆,錯過的美好人生,錯過了就是錯過了。
如果大學教育是個風險投資,它越來越不能保證回報。那麼我們除了迷茫和焦慮之外,還能做什麼?
一個學長給了我解答。他大三就拿到了很好的谘詢公司的Offer,是一個傳奇。但是他說,他沒有拿過獎學金,績點不是很高,也沒有出國交流過——他的大學,在研究自己喜歡的計算機。雖然他是念金融的,但他替學校架設了很多網絡平台。他參加過很多計算機的比賽,也參加過創業大賽。最後他因為金融和IT方麵的差異化競爭力,被谘詢公司直接簽下。
回過頭來看很多人,他們成功的道路有多少是設計好的,有多少是能夠被預見的?
如果我們因為學分製和評優製禁錮了自己的眼界和腳步,付出的機會成本和時間成本太多了。或許我們用在發奮讀書上的時間已經過於多了。
如果一整個大學生涯都在追求表麵的光鮮,到了殘酷至極的社會顯微鏡下,可能我們的未來真的要成為開頭所說的那樣了。
所以,我們在大學的時候,真正應該想的,是自己究竟是怎麼樣的人,究竟出色在哪裏,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內核好了,到了社會上,肯定會發光。
責任編輯:張斯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