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裝了些什麼
青年空間
作者:鍾永聖
根據我個人有限的學習經曆,在了解一點兒傳統原創經典的人當中,批評老子和《道德經》的人幾乎沒有,批評孔子和《論語》的人卻時有耳聞。經過長時間的觀察研究,我發現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大概是:通過身體真修實證達到老子境界的人幾乎沒有,猶如“老虎吃天,無從下口”,所以就無法評論;達到孔子境界的人也幾乎沒有,可是由於孔子談論的是貫通天道以後的入世倫理,沒有體悟天道的世間大眾誤以為自己真正了解了孔子所談論的人間倫理,就從自己的誤會出發妄加揣測,導致孔子在2500年後經常“躺著中槍”。而生活於老子和孔子之後的莊子,不但在精神境界上被認為是“道家文化的集大成者”,在文學境界上還發揚光大了《詩經》文化“賦、比、興”的傳統,兩方麵的登峰造極都使後世皓首窮經的學人望塵莫及,所以《莊子》一書就變得曲高和寡、少有問津者。由於人們多半不知道《莊子》這個葫蘆裏麵到底都賣些什麼藥,它就被敬而遠之,束之高閣了。
是修道秘籍還是文學經典
有一件事對我個人學習非常重要,也經常和同仁們談起:2007年12月,我在赴南寧探望劉力紅老師的途中,經停武漢拜訪川醫大家周元先生。當時周先生已經94歲,聲若洪鍾,思如閃電,更讓我覺得不可思議的是,臉上居然沒有老人斑,手臂的皮膚瑩潤光潔。除了眼睛近視和耳力弱化,其他方麵就似乎看不出有什麼衰老的跡象。周先生為我把脈之後,說脈象“還算調和,但氣不充實”,告訴我不必用藥,靜坐或者站樁可以迅速增強體質。我就進一步請教關於修身的方法,先生說:“修行的全部秘密就在《莊子·逍遙遊》當中,就是氣化兩個字”。那時我對《莊子》的了解僅限於知道“逍遙遊”、“齊物論”、“養生主”等篇名,具體論述幾乎一竅不通,“大宗師”等篇目連名字都不知道。可是先生作為活生生的例子擺在那裏,震撼了我,使我對道家修行方法產生了向往和敬畏,就深深地記住了“氣化”這兩個字。
回家後,趕緊翻看《莊子》,如今圖書市場上流行的版本,都是對字、詞、文意譯注的解釋,不見“修行的全部秘密”。雖然大都對《莊子》讚歎有加,但無論是“汪洋恣肆”,還是“雄奇瑰麗”,都是不得要領的文人辭藻,對“真刀真槍的修行體證”根本沒有任何幫助。由此我就知道,千百年來,《莊子》所彈的弦外之音,少有會其雅意者,或者說,其中最精華的部分,被其漂亮的文學表達掩蓋了。大概這也是“一道白雲橫穀口,幾多飛鳥迷歸途”。人們確實容易被光鮮的外表所迷惑,喪失了了解靈魂的機會,迷失了看穿本質的能力,否則先人不會留下《畫皮》的故事或者《買櫝還珠》的寓言,以警醒和提示子孫。
以《莊子》的首篇“逍遙遊”為例:“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裏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裏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這段話廣為傳頌,可是真正窺其奧妙者,寥寥無幾。表麵上看,其中至少有兩個重點:一是方位,二是物化。第三個重點要懂得中國上古文化的創始原則“遠取諸物,近取諸身”才能領悟,就是它描述的是人體能量運作的變化機製。方位的重要,要懂得五行,北方屬水,在人為腎,是先天能量之源頭,人體稟受父母精血、天地元精都貯藏在腎髒之中。這股能量要發揮作用,就要轉化為身體器官組織所需要的形式,簡要地概括就是“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的作用。類似於大自然中“冰化而為水,水化而為氣”的過程。這樣再看莊子的描述,就知道他說的是:我們人類身體腹部之下的丹田海底,叫做北冥,精氣能量發動,向上蒸騰,達到頭頂,叫做南冥。水中之鯤代表著腎水中的腎精陽能,在通過肺的呼吸作用下,把心髒的熱量壓下到小腸,小腸的熱量把潛藏在腎水中的元精氣化,使其他髒腑組織得到滋養,並達到頭頂,展現為麵部的榮華。這一過程,被莊子描述為如大鵬海運南飛。《易經》對這一過程的描述,就是北方的坎卦與南方的離卦之間的關係。用清代中醫火神派祖師鄭欽安先生的語言,就是“坎中立極”,人體就是氣血中含藏元陽,扶助陽氣,群邪自消,疾病化除。所以說“六經辨證,論之末也;陰陽辯證,論之極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