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市場上見到的《莊子》原文,那個“冥”字,在道家文化中應該為“溟”,三點代表的水,是“自家水”,為人體自產自銷的靈丹妙藥。真正得到老子《道德經》真傳的,都是常飲“自家水”的人,秘而不宣。道理如同“活”字,人要活著,就離不開“舌頭之水”。
是寓言故事還是珍貴史料
《莊子》的文化境界,文史哲貫通不分,通過“講故事”把“道”之理揭示出來。揭示出來又不像我輩表達這麼直白,其文字在後人讀來充滿著浪漫的想象和深味無窮的奧妙,形神俱佳,是中國圓覺貫通文化的傑出代表作之一。後世的學人,被稱為“思想家”的,往往文字功力和莊子比起來幹枯生澀,大輸文采;被稱為“文學家”的,往往思想的深刻程度和莊子比起來天玄地遠,遠遜含蓄蘊藉之妙。是以後世再無莊子,而賣弄風騷、附庸風雅、故作深刻的“裝子”,似乎代代不絕如縷。
由於莊子講的故事,都要服從於他對觀點的說明論證,所以到底是自創的寓言故事,還是本來如此的曆史事實,就雌雄莫辨了。例如在“大宗師”中記載,有一天顏回向老師報告“我進步了”,孔子就問“哪裏進步了”,顏回說“我把仁義這些道德概念放下了”。孔子就表揚說“可以呀,可是還沒有達到究竟”。又過了一些天,顏回報告自己在修行境界上又進步了,孔子還是請他報告具體內容,顏回說自己又把禮樂這些東西放下了,孔子還是表揚顏回“可以呀,可是還沒有達到究竟”。大家注意,仁義禮樂一般被認為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內容,顏回竟然“忘”了它們,老師還表揚,這是什麼玄機?等到顏回第三次報告自己達到“坐忘”的境界時,席地而坐的孔子竟然一下子站起來問“什麼叫坐忘”!顏回說:“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此謂坐忘。”這一段就是後世修道者“坐化”的原型,更被長時間地誤解為佛家用語。孔子聽了顏回的報告,作為一代宗師說了下麵的話:“同則無好也,化則無常也。而果其賢乎!丘也請從而後也。”對顏回的學問境界給予了最高的肯定:你得道了呀!我孔丘今後給你拎包吧!而“無常”這個詞又被佛家經典翻譯者借用過去,似乎不打算還了,因為今天很少有人記得,這個詞是由道家的宗師記錄的儒家宗師的語錄。
這些紀傳體的紀錄,不能因為出現在《莊子》中而不是出現在《史記》中,就完全否認它的“史料價值”,僅僅當作“寓言”。
是靈性的詩意還是理性的哲思
當現代人懷著詩意的情感說著“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的時候,可曾想過這句話的版權屬於莊子?
當現代學者爭論到底是“以法治國”還是“以德治國”更能建設好國家的時候,可曾想過《莊子》用精簡的四句話把國家管理的大原則說得清清楚楚:“以刑為體,以禮為翼,以知為時,以德為循”?這裏的“刑”,就是法治的“治”,依靠製度和法律管理的意思;“禮”指道理,一切文化精神與核心觀念。無論漢代的文景之治,還是唐代的貞觀之治,能夠取得國家大治的政治總原則,不出莊子這段論述。
莊子說:“夫聖人之治也,治外乎?正而後行,確乎能其事者而已矣”。正己而後正人,天下大治。
責任編輯:韓春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