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幹部製度:走向現代化?(1 / 2)

幹部製度:走向現代化?

中青視野

作者:文韋

對於青年公務員來說,今後可能麵臨更便利的職業選擇,跳槽後沒有養老保險繳費記錄的窘境將不存在。

國務院印發的《關於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製度改革的決定》明確,從2014年10月1日起對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製度進行改革,機關事業單位實行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基本養老保險製度,由單位和個人共同繳費。

在黨管幹部的原則的背景下,公務員管理體係走向現代化,同時吸取科舉考試和國外文官製度的長處,成為中國人事製度的一種特色。

科舉製:西方文官製產生的動因

科舉製源於隋朝,完備於唐朝。科,是考試的科目;舉,由地方分科舉人參加考試選拔。中國經由科舉製逐步形成了古代文官製度。

唐代文官科目有秀才、明經、進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種。常科的考生有兩個來源,一個是生徒,一個是鄉貢。京師及州縣學館出身,而送往尚書省受試者叫生徒;不由學館而先經州縣考試,及第後再送尚書省應試者叫鄉貢。由鄉貢入京應試者通稱舉人。州縣考試稱為解試,尚書省的考試通稱省試,或禮部試。科舉考試製度加強了文官製度的效力,使它開放且可流動,使“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成為可能。

《全球通史》這麼評價科舉製度:“是非凡的國家考試製度。這一製度,中國推行了近兩千年之久;他們通過考試,品評人才的優劣,為政府機構配備文官這並不意味著,統治中國的是世襲貴族階層,相反,是一個由學者組成的統治集團即文人學士集團,他們為中國提供了一種贏得歐洲人尊敬和羨慕的、有效穩定的行政管理。”

很多西方學者認為科舉考試製度的創立是中國在精神文明領域中對西方和世界的最大貢獻之一,是堪與物質文明領域中的四大發明相媲美的貢獻。

歐美各國18世紀以前,文職官員的選用,或實行貴族世襲製、君主恩賜製,或實行個人贍拘製、政黨分肥製。當西方了解到中國的科舉製後,“機會均等”的原則為西方接受,成為近現代西方文官製度的胚胎。1791年,法國首先試行文官考試,到1875年文官係統基本形成。1829年,英國為東印度公司選用文職人員實行公開考試,1855年,英國政府開始推行文官考試,並在1870年使其製度化和正規化。由於英國當時國力強盛,所實行的文官考試製度卓有成效,因而成為其它歐美國家和日本等國效法的榜樣。1883年,美國也建立了文官考試製度,並於1893年進一步完備。

1983年,時任美國人事總署署長艾倫·坎貝爾曾說,“當我被邀來中國講授文官製度的時候,我感到非常驚訝。因為在我們西方所有的政治學教科書中,當談到文官製度的時候,都把文官製度的創始者歸於中國。”

幹部製度:吸收西方文官製度長處

建國後,我國一直施行幹部人事製度,相對高效的管理體係,保障了革命和建設的順利進行。

1949年10月到1956年間,所有幹部都按照黨政機關幹部的單一模式進行集中管理,幹部人事製度與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相適應。這段時期,幹部隊伍迅速發展。1949年底,全國幹部總數為90.8萬人,到1956年底達到976.8萬人,年平均增長36%。

從1957年到1966年,國家逐步提升幹部隊伍素質,培養了大批懂經濟、懂管理、懂教育文化和科技的骨幹。這一時期的幹部隊伍數量,從1960年底的1132.7萬人到1962年底下降到1060.7萬人,到1965年底又回升到1192.3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