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遇見更好的自己
思想討論
作者:王靜雅
25歲的時候,我驕傲得像一艘滿帆之船,在一個中型民營企業中順風順水,第一份工作就遇到了人品和能力都極好的領導,友善真誠的同事,收入也不錯。
就在我雄心勃勃地勾勒未來版圖的時候,在家人好意推薦下,我有機會進入某央企子集團做行政工作。雖然這家國企知名度和待遇都不錯,但當時的我不想舍棄自己熱愛的工作。父母三番五次地勸說,經過了一個多月的對抗,我選擇了妥協,離開原來的公司。
我想,這是我最後一次為父母妥協,將來我要勇往直前,變得強大。
然而,開頭就很糟糕。我從一個擁有助手、獲獎眾多的年輕宣傳主管,變成了每天端茶倒水、發文件、買水果、接電話、訂火車票、報銷票據、打印文件、操作會議設備,還要出報紙、寫報告的“打雜工”小王。
收入比以前少,工作比以前雜,白眼比以前多。無論做什麼,總感覺被人挑剔和歧視。無論做得多好,也很難得到一句認可。有誰會關心一個打雜工的過去?在這家以工科專業為主的國有企業人的眼中,我這樣的文科背景員工,簡直不值一提,無足輕重。
在巨大的心理落差中,我終於絕望了。負能量爆棚的我開始找三五好友傾訴和發泄,經常莫名其妙地放聲大哭,接著心如死灰。第一次看著公司的大樓,我暗暗許下過“勇往直前、變得強大”的目標,似乎是遙不可及了。我可以繼續回到自己熟悉的工作氛圍,做自己喜歡的事,但是我無法說服貧困潦倒多年的父母。
每當回家,看到他們因為我這份“穩定”工作的得意眼神,我都沒有勇氣對他們說“不”。
那時,我迷茫極了。有時早上起床給自己加油,讓自己用心做好每一件小事;有時又很絕望,覺得自己的一輩子不過如此。從幼兒園直到第一份工作,習慣於被老師、領導、同事稱讚,一帆風順的自己,成為了這個企業 “不過如此”的打雜工。
我希望給自己的奮鬥找到意義。
在獨自吃力地提著十幾斤水果走了好遠的路趕回公司的路上,在接聽每個電話、滿足各種需求而筋疲力盡的時候,在整齊貼好每組厚厚的報銷票據、計算準確的瞬間,當獲得征文比賽第一名的那一刻……我依然被人使喚,幹著最卑微的工作。我反複地想,究竟為什麼要如此努力,要這麼跟自己較勁?
是的,我始終不願放棄——即使打雜工,也要打好雜。
時間從來不會給出現成的答案。
在這條看似漫長的“打雜工”路上,我一邊受傷,一邊堅強。即使努力也不能獲得更好的職場發展,至少,我對得起自己的青春和付出。至少,我全力拚過了。
認真的人,真的會發出光芒。
在我“打雜”將近兩年後,公司領導找我談話,肯定了我在崗位一貫的敬業和用心,希望我能擔任公司的團委副書記,並主管公司的宣傳工作。
新的崗位並不意味著純粹幸福的開始,反而麵臨著更多的挑戰和挫折,但是我始終記得那段“打雜”的歲月,記得陷入穀底時,那股一無所有、卻拚盡全力不服輸的勁頭。每當我滿足於現狀、沉浸在成績裏的時候,我總是不斷地問自己:你曾經的奮鬥就是為了在這裏止步不前嗎?
工作七年了,我不敢說自己足夠強大。但是,我做到了勇往直前地奮鬥,在這條越挫越勇的奮鬥路上,我收獲了來自青春最寶貴的財富——跟昨天幼稚的自己分手,遇見明天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