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不讀三遍就沒有發言權
開卷
作者:薛法根
我有兩種不同的閱讀生活:一種是娛樂性的隨便翻翻。桌案、床頭擺放著自己喜歡的報紙、雜誌,空閑時便隨手翻閱,當作愜意的消遣,也是精神的愉悅。《讀者》裏的小品文清新優雅,我喜歡;《雜文報》中的時評深刻尖銳,我喜歡;《參考消息》上的時政要聞,我也喜歡。至於小說等文學作品,隻有在假期裏,我才有時間去欣賞一番、沉醉一回。然更多的是另一種帶有研究性的專業閱讀。凡是和語文教學研究有關的書刊、專著,都需要帶著問題去閱讀。最近一個階段,我所承擔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十二五”規劃教育學一般課題《關聯視域中的小學語文組塊教學研究》即將開題論證,對認知語用學中的“關聯理論”需作專業的研究,我在兩個星期裏通讀了《關聯性:交際與認知》《語用與認知:關聯理論研究》《語用三論:關聯論、順應論、模因論》三部理論專著。
假如說娛樂性的隨便翻翻如品味美食,滋味鮮美,是一種享受,那研究性的專業閱讀就是捏著鼻子喝中藥,味道有點苦。《關聯性:交際與認知》是法國學者斯波伯和英國學者威爾遜於1986年合著的一本認知語用學著作,是當代語用學領域最具影響力的基礎理論。然而翻譯過來的關聯理論,不是一本容易讀得懂的書。閱讀這樣一本書,是極其費力的腦力體操,我常常處於似懂非懂的朦朧狀態。總想著讀個通透,又缺乏足夠的理解力,頭腦中與之匹配的概念、實例少之又少,與當下的語文教學實踐或組塊課題研究,一時半會兒還搭不起邊來。但直覺告訴我,關聯理論對於組塊教學研究至關重要。讀透了,想通了,用活了,組塊教學研究便能顯示出獨有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變得可理解、可操作、可普及。
毛澤東主席曾說過:“《紅樓夢》不讀三遍,就沒有發言權。”的確,像《紅樓夢》這樣的經典之作,內涵何其豐富,你不讀個三五遍,一知半解,又怎麼能有發言權呢?越是精深的理論,就越是需要反複的閱讀和思考,或許三遍之後,就能領悟到其中的奧秘,就能用通俗易懂的話語,來解釋那些艱深晦澀的名詞、概念了。如此,就可以運用於自己的教學實踐,用於解釋或者建構新的教學理論和實踐模式。果然,讀第一遍,我邊讀邊劃重要詞句,還理不出關聯理論的頭緒;讀第二遍,我把重要概念、原理作了摘記,梳理出了關聯理論的基本思想,有了點底;讀第三遍,我邊讀邊作批注,把自己的教學經驗與理論闡釋對應起來,常常有眼前一亮的感覺。
那麼,何謂關聯理論?我想借用林肯的一個段子來闡釋:
林肯在弗吉尼亞州做律師時,遇到一個案子,一個女人殺了丈夫。她丈夫很壞,是該殺的那種,但女人在法庭上仍然要被判死罪。休庭時,女人問林肯:“我口渴了,哪兒有水喝?”林肯拉她到角落說:“田納西州有水喝。”美國各州法律不同,這樣的刑事案在田納西州罪不至死。女人悟性很高,即刻跳窗逃走,由此撿得一條性命。而於律師,也沒有教唆犯的嫌疑。
段子裏林肯說“田納西州有水喝”,在一般人聽來沒有什麼特別的含義,而這個女人處在被判死刑的緊要關頭,自然不會僅僅當作“田納西州有水喝”來理解,經過由此及彼的層層推想,領會了“到田納西州審判才能活下來”這個暗含著的意思來,這也是林肯所要告訴女人的真正用意。
由此可見:在言語交際活動中,說話人“明示”自己的話語意圖,聽話人據此“推理”出話語的暗含意義,從而“互明”對方意圖,達到交際目的。其間,話語的內容、語境和各種暗含,使聽話人對話語產生不同的理解;但聽話人不是在任何場合下對話語所表達的全部意義都能理解;他隻用一個單一的、普通的標準去理解話語;這個標準足以使聽話人認定一種唯一可行的理解;這個標準就是關聯性。
基於上述觀點,關聯理論提出了最佳關聯原則:每一個言語交際行為本身具有最佳關聯性。人們對話語和語境的假設、思辨、推理越成功,話語內在的關聯性就越強,無需付出太多的努力就能取得較好的語境效果。最佳的語境效果取決於語境的選擇。關聯理論認為話語本身具有內在的最佳關聯性,理解話語就是選擇一個能夠實現最佳關聯的語境。因而關聯是已知的不變量,語境是一個動態的變量,既包括言語交際時的環境,又包括由話語所引發的各種信息,如科學知識、生活常識、人生經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