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而言之,關聯理論闡釋了“聽說讀寫”的發生原理,遵循最佳關聯原則,可以促進學生聽說讀寫技能的發展。那麼,關聯理論對於語文教學又有何實踐變革的意義呢?我想再借《晏子使楚》中的一段故事來闡釋:
有一回,齊王派大夫晏子去訪問楚國。楚王仗著國勢強盛,想乘機侮辱晏子,顯顯楚國的威風。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就叫人在城門旁邊開了一個五尺來高的洞。晏子來到楚國,楚王叫人把城門關了,讓晏子從這個洞進去。晏子看了看,對接待的人說:“這是個狗洞,不是城門。隻有訪問‘狗國’,才從狗洞進去。我在這兒等一會兒。你們先去問個明白,楚國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國家?”接待的人立刻把晏子的話傳給了楚王。楚王隻好吩咐大開城門,迎接晏子。
晏子看到這個五尺來高的門洞,不但準確領會了楚王的用意(侮辱晏子身材矮小),而且將門洞視作狗洞,向楚王傳達“要我鑽狗洞,楚必是狗國,楚王即狗王”的話語意圖,從而變楚王以強淩弱的交際環境為平等對話的交際環境,並改變了楚王的做法,維護了自己的尊嚴,實現了既定的交際目的。
由此可見:交際主體不但能準確地領會與傳達話語的意圖,而且能借助語境關聯,積極改變交際雙方的認知環境,影響並誘發對方的行動符合自己的意圖,實現既定的交際目的。這種卓越的語言運用能力稱之為“言語智能”。語文教學正是借助文質兼美的語言運用範例,讓學生學得語言運用的基本規律,並通過生活化的問題情境習得言語交際的實踐機智,生長出晏子般的言語智能。聽說讀寫的言語能力唯有在語境中加以綜合運用,解決實際的言語交際問題,才能化作言語智能。可以說,言語智能是語文能力的核心。
由此,“為發展學生的言語智能而教”,自然成為語文組塊教學的核心目標。基於這樣的理解,語文教學就不能隻走“以文本內容學習帶動言語能力培養”的路子,而應另辟蹊徑:引領學生從文本中發現並提煉出語言運用的規律性知識,進而在生活化的語境中加以實踐運用,從而化知為能、熟能生智,呈現出“板塊式課程、聯結性學習、交際性體驗”的組塊教學特色。這就是語文組塊教學的要義所在。
借助關聯理論,我嚐試著解釋言語智能、組塊教學等概念的內在原理,並嚐試著重構組塊教學的實踐模式,進一步鮮明組塊教學的實踐特征。但是,對關聯理論我僅僅讀了三遍,也隻讀了其中的三本,遠未達到通透的境界,所闡述的內容仍然處在生澀與繁複的階段,因為我還是一個門外漢。
一個朋友跟我說:“《易經》難讀,但一旦讀懂了,萬事皆通。”對於我來說,關聯理論就是我研究的教育《易經》,再用心讀個三五遍,有一天讀懂了,教育的視界就敞亮了。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盛澤實驗小學)
我推薦的三本書
1.《解放閱讀:文學批評與語文教學》,汪政、何平著,江蘇教育出版社
該書介紹了具有代表性的九種文學批評方法,並選取教材中的典型作品作深度的探討、分析與評價,給文本解讀提供了範本,也打通了文學批評與語文教學的阻隔,為語文教學打開了新思路。
2.《學與教的心理學》,皮連生主編,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該書反映了國內外學與教心理學研究的最新成就,尤其反映了認知心理學對人類認知過程研究的新進展及其在教學設計中的運用,是教師進行學科教學及研究的心理學基礎。
3.《看見》,柴靜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忙碌於事務,以至於常常看不見他人,對自己也熟視無睹。要想“看見”,就要從蒙昧中睜開眼來。《看見》誠實地寫下了不斷犯錯、不斷推翻、不斷疑問、不斷重建的事實和因果,思索作為記者的責任和社會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