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必將被篡改——秦始皇遺囑(3)(1 / 2)

胡亥傻,就聽從了他的建議。趙高於是獨攬了朝中大權,朝臣怨聲載道,然無論如何都見不到神秘的胡亥。

接著,他又慫恿胡亥肆誌寵樂,把秦始皇時已經過分的嚴刑苛法濫用民力,更推進一步。於是,法令誅罰日益深刻,群臣人人自危,文官想要逃跑,武將想要造反。

最後,他將秦的宗親全部剪除,他對胡亥說,“沙丘之謀,諸公子和大臣都很懷疑,而諸公子都是您的兄長,大臣們有都是先帝時的臣子,您剛剛坐江山,還沒有穩當,我很擔心他們會搞鬼。”

胡亥驚訝,趙高立即讓他安心:“全交由我處置。”

於是,趙高將秦始皇的十二個公子和十個公主全部處死,秦始皇辛苦撒下的種子還沒有長成大樹,就被趙高一一砍斷。秦始皇在地獄肯定是咬牙切齒,怒目圓睜的。

在各地農民起義烽火連天時,帝國最偉大的將軍紛紛被趙高弄死,蒙恬、蒙毅、章邯,這些本可以暫時挽救帝國的優秀軍人都死在了趙高與胡亥的手裏。由此,秦朝的中樞係統被破壞殆盡,等待秦朝的隻有滅亡一條路可以走。

為了驗證自己的努力,趙高又玩了指鹿為馬的把戲,對其中敢指鹿為鹿的大臣一一打擊,於是,群臣都對他恐懼不已,到了這種地步,即使是胡亥也是性命不由己了。

秦始皇經營三十多年留下的不僅僅是一個一統江山,還有足以維持一個帝國的文臣武將,而趙高隻用了三年時間就將這一切破壞掉。一個沒有了臣子的帝國,已經不能稱為帝國,支撐帝國的柱子早被趙高抽走了。

秦始皇死後才一年,帝國就烽火連天了。一方麵是這些被壓迫了很久的百姓武裝從外部攻擊這個帝國,另一方麵趙高從內部挖掘這個帝國的地基,二者可以說是殊途同歸。

但一個不爭的事實是,趙高在帝國的內部,不容易被清除;可百姓在外部,卻能有效的預防。秦始皇死後,帝國雖然危機四伏,但當時的情勢也並非完全不可挽救。每一新任皇帝都會給百姓帶來希望,新主繼位,有著良好的政治的客觀條件,隻要統治政策略作調整,省刑輕徭,社會危機就會大大減輕。

讓我們可惜的是,我們那位“人渣”二世皇帝胡亥像是很怕自己的皇位傳給三世一樣,他堅決就讓自己成為終點。於是,他選擇了肆誌寵樂,在趙高的操縱下,他領著帝國迅速地走向了深淵。

秦朝是一個特別讓人感到奇怪的朝代,曆來略有曆史知識的人都對他強盛時的強盛與衰敗時的衰敗震驚不已。就像是一隻從森林裏衝出來的威風凜凜的老虎,人們還沒來得及欣賞它的雄偉風姿,突然倒地死掉了。事實上,秦朝的滅亡並非是短時間的事。這樣一個大帝國即使有胡亥那樣的三流之人來折騰,憑借慣性,它也能走出好遠。大規模的農民造反爆發後,一直激戰了兩年,秦帝國才宣告滅亡。

有人說,它的滅亡是因為仁義不施;也有人說它的軍隊的主力在南方,北方的造反大軍才能屢屢得勝。還有人說,他的滅亡隻不過是因為趙高篡改了秦始皇的遺詔。

帝國未來的光明與黑暗隻在一線,為什麼失敗的是帝國!?

7、關鍵是什麼

秦始皇是中華民族的偉人,至少是帝製時代的偉大人物之一。第一,他結束了戰亂紛爭的曆史局麵,建立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高度集權的大一統帝國。第二,秦王朝的政治體製,實際上規定了兩千年來中國政治的基本格局。

秦始皇留下的遺囑並沒有錯,秦帝國以法立國,以法治國,走到他要死的那步時,已經步履艱難。秦始皇在最後的時刻,或許悟透了這一點。即使他沒有悟透這一點,他把江山傳給扶蘇,無論在當時還是後來,都是無可指摘的。

關鍵就在,這道遺詔能否順利地實現他的想法。

他當時肯定沒有想到趙高會篡改遺詔,而趙高之所以敢篡改遺詔,貪欲之心是一個因素,最重要的原因是,秦始皇對扶蘇的態度。尤為關鍵的是,趙高太了解他與扶蘇的一切。

對沙丘篡改遺詔的事件,許多人都認為帶了很大的偶然性。因為如果不是秦始皇把自己喜歡的小兒子胡亥帶在身邊,還有掌管印璽的趙高陪同,那麼,沙丘政變根本不可能發生。即使發生,由於沒有象征著皇帝權力的印璽,政變也不可能成功。這就給人一種錯覺,認為趙高曾經被蒙毅審查過,險些喪掉性命,所以他對蒙氏成員懷著大憤恨,借此機會來鏟除蒙氏成員。這樣的分析結果就給人一種感覺:沙丘政變隻是趙高個人的心血來潮、機詐權變的結果。

但無論是李斯還是趙高,都知道扶蘇與自己不是同路中人,扶蘇的那一套儼然是把百姓全部當作好人來指導。許多年後,我們知道了牧民之道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指斥不如指導。在李斯看來,倘若輔臣賣力,扶蘇肯定能成為一位不可多得的治世帝王。但當他們看到秦始皇怒氣衝衝地將扶蘇趕到兔子不拉屎的上郡時,他們就不對這個儲君抱有希望了,甚至都不想多看上一眼,多想上一想。趙高對扶蘇的了解還不僅限於此,他曾對李斯說,扶蘇孝心可鑒,父親讓他做什麼,他肯定會做。而對於蒙恬,趙高更是一語中的:他隻聽皇帝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