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從哪一方麵來看,趙光義都背叛了趙匡胤,就是他後來討伐遼國沒有成功表麵上來看是辜負了趙匡胤,但其實也是一種背叛。在當時的情況下,無論是從政治目的出發,還是從軍事需要著眼,更或是趙匡胤的理想,趙光義在雍熙三年發動旨在奪取幽雲地區的對遼戰爭,都有其必要性和必然性。雍熙北伐的重大意義也正在於此。此番北伐,是北宋曆史上對遼朝發動的規模最大、準備最充分、影響最深遠的一次進攻戰。其失敗,原因固然很多,但趙光義在戰略意圖與部署上的失誤,才是關鍵性的原因。而雍熙北伐失敗造成的影響是極其重大的,它不僅使北宋長期無法在軍事上恢複進攻能力,北宋一朝臣民更因此而喪失了“收複”幽雲的決心和信心,從此轉攻為守,在此後百餘年中始終處於消極防禦、被動埃打的戰略地位。它對北宋曆史發展產生了深遠的消極影響,一直到北宋末年,在遼國叛將的鼓吹下,宋徽宗才敢於聯合金國北伐,但一遇遼軍就潰敗。
有些影響是一千年也消弭不了的,趙光義的雍熙北伐失敗所造成的影響就是這樣。
趙匡胤在生命的最後時間裏,做了一個錯誤的決定,但又不得不做。因為實在無人可以擔當大宋所麵臨的重任;因為他也抱著希望,希望弟弟能統一全國,希望弟弟能善待自己曾經善待過的一切。
6、質疑
中國曆史上最大的疑案,有兩個發生在趙匡胤與趙光義的身上。一個是斧聲燭影,另一個是金匱之盟。如果我們換一個角度來看,假設金匱之盟是假的,那麼,也不能證明斧聲燭影是真的。事實上,趙匡胤之死早已有定論,是酒喝得他多而導致了心髒病發。也就是說,斧聲燭影完全是子虛烏有,但金匱之盟卻是真的。
後人說,趙光義登基五年後才拿出了這麼一個盒子,就是因為當時有人不服他,又加上趙德昭事件,才讓他為自己再次正名,於是,他選了這麼一個俗套。
我們先把這個問題放下,把目光回溯到開寶六年十月二十日的早晨,這一天,趙光義登基稱帝。據正史記載,他沒有任何憑證,隻是憑了先入宮見了宋皇後,就當上了皇帝。
我們假設,如果他沒有宋太祖的遺詔,單槍匹馬進宮見宋皇後,索要皇位,宋皇後又不是吃素的,況且,“母以子貴”,趙德芳登基稱帝給她的好處自然不必說。正是因此,她難道就不反抗嗎?她完全可以先把趙光義拿下,然後再隨便扣他個罪名殺掉,讓兒子來當這個皇帝。
所以,趙光義是有宋太祖遺詔的,並且,這位深明大義、對丈夫的心思很了解的皇後欣然承認了趙光義。
有人會說,趙光義當初沒有任何憑證,是因為篡位太匆忙。那麼,他白癡一樣地匆忙了五年才拿出了那個金匱?如果他真是篡位,稍有點頭腦的人就該明白,應該在最短的時間內為自己正名,而不是等五年後才拿出那個金匱。
而他五年後拿出那個金匱,的確是因為朝中有人對他皇帝的來路表示質疑,又發生了軍中士兵想要擁立趙德昭一事,所以,他想再次為自己正名。他是要告訴天下,他的皇位是名正言順得來的。至於他以後的所為是另外一回事,不可與此同日而語。
但是,問題就出來了。閱遍宋史都沒有發現那道宋太祖的遺詔,而卻在《宋會要輯稿》中找到了它。而且,宋史中隻字未提趙光義曾把這道遺詔公布於眾。趙光義之所以這樣做,大概有兩個可能。第一,遺詔中還有其他不可見人的內容;第二,他並不需要這道遺詔,因為當時他的職位就已經決定了他是儲君。他又何必拿出來畫蛇添足呢。
這就是曆史,如果你仔細去追究,很多事都靠不住。但這不是我們要做的,我們要知道的是,趙匡胤選擇的這個接班人並沒有讓北宋統一全國,並且還讓北宋王朝落下了個“恐遼”的毛病。
但話可婉轉一點說,按北宋當時的實力,換作是誰,麵對遼朝這樣一個大難題,都很難解決。北宋的命運恐怕在趙匡胤剛建國時就已經注定了。
7、趙宋家法
大宋的命運完全是由趙匡胤一手創造完成的,趙匡胤本是後周的一名將軍,他在沒有登基時的經曆就決定了宋朝後來的曆史。在他建國初期,他就對五代亂世的原因做出過深刻的思考,最終,他得出結論,那段曆史之所以糟糕透頂,完全是因為軍人掌握著足以讓皇帝下台的軍隊。於是,他用幾杯酒讓禁軍和藩鎮將領卸掉了手中的兵權。他試圖從唐朝那裏取得一點經驗,但唐朝的曆史興盛是由於軍隊,衰落直到敗亡也是因為軍隊。最終,他經過對曆史的借鑒與對現存狀況的深思熟慮而對初創的大宋的政治製度進行了一係列改革,並且立下家法,以此來監督後繼者按照自己的意願來鞏固趙宋王朝。由於這些作為,他在整個宋代史上留下了他對慣例的解釋、他對事物的一整套看法和他的行政作風。
他所留下的一切就是曆史上著名的趙宋家法。
在當皇帝的第三年,趙匡胤就傳下秘密“誓碑”,規定“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子孫有違此誓者,天必譴之”。並且慎重規定:新天子接位,參拜太廟之後,都要來恭讀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