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父親是過繼來的
張氏家族傳到蕭紅祖父張維禎(1844-1929年),已是在東北生存的第四代。張維禎為人“溫厚”,在少年蕭紅眼中是個慈祥的人。他幼讀詩書十餘年,因家業發達缺人手,他輟學“輔助父兄經營農商事務”。“輔助”二字說明他不擅長經商農耕,又因生性懦弱,加上當時沒有兒子,因此兄弟分家時,他隻分到了呼蘭縣城的一處住房和一塊菜地及油坊,由此從阿城福昌號遷到呼蘭。
張維禎的妻子範氏(1845-1917年),比丈夫大幾歲,符合當時“女大三,抱金磚”的傳統觀念。範氏的性格與丈夫相反,能說能幹,愛逛街喜熱鬧,指揮丈夫給她打掃衛生,儼然成了一家之主。
張維禎夫婦的心病是膝下無子,三個女兒出嫁後,成了“無後”之家。按那時封建家族的規矩,他們可以在家族中過繼一個男孩。張家大排行中老五的張維嶽,先後娶妻兩房,生養七個兒子。張維禎選中堂弟病逝前妻的第三子張廷舉(1898-1960年),他就是後來蕭紅的生父。
張廷舉三歲喪母,十二歲過繼給堂四伯父張維禎。繼父給他改字叫選三,是指在堂弟張維嶽前妻的三個兒子中選中老三為繼子之意。當時張廷舉正在阿城老家讀書,隨繼父到呼蘭後,按他意願,被送到當時省城齊齊哈爾(當時叫卜奎)繼續深造。在省立高等小學堂以優異成績畢業後,又考進省立優級師範學堂,畢業時授“師範科舉人,中書科中書銜”。二十一歲的他到湯原縣農業學堂任教員,兼實業局勸業員,從此開始了他多年的教育生涯。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由範氏做主,給張廷舉選擇了“幼從父學,粗通文字”的薑玉蘭(1885-1919年)為妻。其父薑文選是“碩學文選公”,民國初年曾當過省議員,是遠近聞名的私塾先生。他有四女一男,皆隨父讀過詩書,家境又好,求婚人很多。薑文選尤其看重大女兒薑玉蘭,因此二女兒薑玉環出嫁了,薑文選還未給大女兒選中他滿意的對象。張薑兩家聯姻,雙方都極滿意,在第二年8月,在一場暴雨的“吉日”中,舉辦了婚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