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的記憶(1 / 2)

6小學的記憶

梁氏入門僅一個多月,1920年春,9歲的蕭紅進入呼蘭縣南關女校讀書。這個學校當時在縣署前街路南,十數間校舍,五位教師,隻有兩個班的學生。

民國初年與其他縣城一樣,呼蘭縣教育水平不高,師資不足,生源也雜亂。學生中八九歲的,十幾歲,甚至二十幾歲已成家的都有。蕭紅曾提到念小學的學生給家裏寫信,尋問自己兒子的病情如何了。還有的已是一家之主,寫信問地租和糧食買賣如何,讓現在的人無法想像。但是,從中也透露出,當時的人已認識到受教育的重要,新式教育已在與傳統迷信相較量,民主和科學之風已吹進呼蘭城。蕭紅正是在這樣的大變革時期,領受時代的洗禮。

由於學校由春季開學改為秋季,蕭紅在初級小學讀了四年半,1924年暑假,她考入高小,冬天,學校改名“第一女子初高兩級小學校”。1925年學校遷到原勸學所舊地。

蕭紅當時的學名叫張乃瑩,據說,她原來的學名應叫張秀環,與她弟弟秀珂都排一個“秀”字,因與二姨,母親薑玉蘭的妹妹薑玉環同犯一個“環”字,二姨認為是“犯了輩份”,由外祖父做主,改名“乃瑩”。“秀環”可做“美麗的帶孔之玉”講,“乃”是取了“秀”字的下半部,“乃瑩”可做“是玉之晶瑩”講,即《論語》中“如玉之瑩”,可見名字改得精巧。

十三歲的蕭紅已是少年了,她還是一個淘氣任性的“假小子”嗎?據她當年的同學傅秀蘭回憶,她已是稍高個,白淨的圓臉上閃著秀氣聰明的大眼睛,穿著陰丹士林的藍上衣,黑布裙子,白襪子,黑布鞋的學生裝。給人印象是性格溫和、恬靜,平易近人。

她長大了,學會了克製自己。她已從祖父懷裏耍嬌的小女孩,變成自覺鑽入國文、算術、曆史、地理、圖畫、英文、日文的文化世界裏尋求知識的女學生。她探尋自然的奧秘、社會的奧秘,上下五千年,東西南北中,七大洲四大洋,一一都要攝入她的眼中,彙入腦海。她對“秀才不出門,便聞天下事”有了深切的體會。

除了課堂上的功課外,又把家裏藏書一本本翻出來閱讀,再不是去把七大姑八大姨“八百年前的老貨”扒出來引以為樂了。她的異母同父弟弟張秀琢曾回憶說,家裏“後窗下花叢中搭了一個小棚,是姐姐乘涼、學習的地方。夏天,她多半在這裏讀書。姐姐讀起書來是不知疲倦的。有時到了吃飯的時間,她還不回屋來,常常要人去喊她。姐姐喜歡在書中夾花葉,常常順手拿起一片花葉夾在書中‘備忘’。姐姐還很喜歡畫畫,畫小房、小鳥給爺爺看,還說長大要當畫家。”

在家裏除了祖父的疼愛和啟蒙外,還有一位大伯父張廷螢是蕭紅崇拜的人物。這位大伯父是張廷舉的親大哥,經常住在呼蘭代弟弟管家。他嗓音宏亮,性格暴烈,與張廷舉的文質彬彬近於冷漠的舉止形成對比。大伯父的熱烈正對蕭紅天性開朗的脾氣,因此是她“童年惟一崇拜的人物”。《鍍金的學說》那時覺得大伯“話是嚴肅的,有條理的”。上學後,伯父給她講故事、買小人書。入高小後,開始給她講古文。十四歲那年,伯父講到一篇吊古戰場的祭文,壯烈的漢子聲咽了,蕭紅也悲慟地痛哭起來,她後來回憶說:“從那時起,我深深感到戰爭的痛苦與殘忍。”此文此事給她印象極深,後來的歲月裏,她幾次在文章和信中提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