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重又寫出了小說
正當蕭紅開始新的生活和新的創作時,武漢的局勢卻在日益惡化。1937年11月,國民政府部分機構從南京遷到武漢,這裏成了戰時中國政治、軍事、文化的中心。1938年4月,日軍在製定徐州會戰計劃時,就把武漢進攻考慮了進去。5月19日,國民政府棄守徐州,武漢三鎮進入“保衛大武漢”階段。
5月31日,全國文協在漢口中山公園舉辦遊園活動,意在向會員們彙報會務和工作計劃。蕭紅和端木蕻良出席了,當天還有老舍、臧克家、艾青、胡風、臧運遠、王魯彥,穆木天等47位會員參加了活動。
7月上旬,日軍向武漢地區不斷部署兵力。
7月2日,端木蕻良的特寫《為保衛大武漢而控訴》,發表於《抗戰文藝》上。
7月26日,日軍攻占九江,集結主力部隊。
7月底,艾青告別蕭紅和端木蕻良去了湖南。
8月5日以後,第九戰區擬定保衛武漢作戰計劃,武漢三鎮市民開始向四處撤退。武漢大學停課,劉國英隨父去了昆明。
保衛大武漢時期,許多文化人當起戰地記者,深入武漢四周前線,撰寫戰況和通訊特寫。在蕭紅支持下,端木蕻良也與《大公報》王芸生接洽,想作為《大公報》記者去前線采訪。
由於時局變化很快,當局投降主義和逃跑主義的情緒嚴重影響了保衛戰,地區一塊塊喪失,大撤退開始,《大公報》也就因無意再多派人去采訪前線而取消。
8月上旬,蕭紅托羅烽買去重慶的船票。那時武漢的人蜂擁重慶,船票極其難買。羅烽送來一張船票,按端木蕻良的意思,把票轉讓了,再買票一起走。但蕭紅認為票太緊張,她一個人挺著大肚子先到重慶,人生地不熟也不合適,就要端木先走去找落腳之地,而自己再找人搭伴走。正好田漢夫婦也要去重慶,田漢在三廳任六處處長主管文藝宣傳。他的夫人安娥表示田漢辦法多,他們與蕭紅走萬無一失,女性之間也便於照顧,這樣,端木蕻良才先行離開武漢去了重慶。
端木蕻良到了重慶,果然是住處極其難找,連自己也難安身。後來通過複旦大學教務長孫寒冰,住到開昌街黎明書店的樓上。這裏是複旦所辦刊物《文摘》的門市部,樓上是單身職工宿舍。為解決生計,孫寒冰又安排他在複旦大學新聞係開課,每月有幾十元的收入。同時又與複旦教授靳以合編《文摘戰時旬刊》,以文藝專版形式與《文摘》一同發行。為安排蕭紅的住處,端木蕻良費盡曲折找到了南開中學同學範士榮,他的哥哥範士奎是端木二哥曹漢奇的南開大學同學,且有連襟關係,這樣盡管範家人口多朋友多,仍熱心安排蕭紅的住宿,端木蕻良趕快去信催蕭紅來重慶。
蕭紅這邊情況有了變化,田漢因工作關係一時不能離開武漢,安娥便自己轉道去了南方。蕭紅寫信告訴端木,武漢有八路軍辦事處,又有全國文協,她是有依靠的會安全撤離的。
此時的蕭紅心緒很好。8月6日她完成了一部8000字的短篇小說《黃河》,這是自1937年以來,長達20個月裏寫出的第一部小說,說明與端木蕻良結合後,她的心態完全調整了過來。這是自抗戰全麵爆發以來,她第一部反映抗戰的小說,也是她的短篇小說中氣勢最宏偉的一部。那浩大的開篇場麵是她的小說從未出現過的,裏麵顯然有《大地的海》的描寫手法,並與端木蕻良的短篇《風陵渡》有異曲同工之妙。小說氣氛亢進,一掃《商市街》那種纖細、無奈的愁苦,令人耳目一新。小說通過八路軍戰士的嘴發出這樣的心聲:“是的,這回我們必勝,……老百姓一定有好日子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