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為《魯迅》付出心血
1939年春天,池田幸子生下一個女孩。由於鹿地亙在外地從事反戰反日同盟的宣傳工作,要到5月才回重慶,這樣蕭紅還需時常來看望她,但與端木蕻良回歌樂山住的時間多了起來。上下山要路過歌樂山保育院,這是國民黨婦女指導委員會出錢辦的,院長是王昆侖的夫人曹孟君。保育院早期的孩子是李宗仁從戰區帶出來的孤兒,第一夫人宋美齡常來視察看望,後麵帶著一群記者。
閑暇時間,端木蕻良與蕭紅常來看望孩子,尤其蕭紅平日在招待所寫作,散心時便來保育院走走,他們成了不在編的職員。院裏職工以親國民黨和親共產黨的兩派為主。蔣夫人一來,歡迎的標語中,時常出現幾條“蔣夫人,我們要飯吃”的標語煞風景,因為保育院資金拮據,孩子和職工的生活很清苦。
保育院中有個叫林小二的孤兒給蕭紅和端木蕻良印象深刻,蕭紅專門寫了一篇《林小二》的散文。端木則以保育院為背景,寫了一部長篇《陪都花絮》出版時改名《新都花絮》。那裏的“小小”就是林小二。書中描繪他的一些故事正出現在《林小二》的散文中。他們對這批孩子寄托了同情,相信他們“一定會長得健壯而明朗”。
蕭紅和端木蕻良到重慶後,除了創作外,端木又在編刊和教學,同時他們還在籌備刊物,這種精力實在叫人吃驚。《抗戰文藝》3卷1期曾發布消息,說端木蕻良將創辦一個文藝月刊由黎明書店發行,於1939年1月出版。那是曹靖華和張友漁來複旦找端木,商議辦一個刊物。端木蕻良起名《文學月刊》,“文學”二字借用原上海《文學》月刊的字,1期已經設計好,封麵上,“文學”與“月刊”組成一個方陣,很醒目。發行找的是生活書店徐伯昕。紙張由《新華日報》安排,總編華崗全力支持。刊物由於報當局審批拖延下來。1939年1月,端木已將一期稿編好,其中有戈寶權、台靜農、蕭紅、綠川英子的文章,有高爾基的作品,有艾青的詩,有賀綠汀的歌曲,還有關於外國作家石川達三、薑布耳的評論等等。後因華崗遭王明排擠離開《新華日報》,紙張供應出現問題,一期一直拖著未出。1月份戰局發生變化,日軍實施大轟炸計劃4次轟炸重慶,人心浮動。因天氣原因,5月又恢複轟炸,刊物也因此夭折。
在《文藝月刊》出版遭挫折前後,蕭紅和端木早又在籌備另一個刊物叫《魯迅》,這是配合上海許廣平支持創辦的《魯迅風》而出的姊妹刊。當時為趕魯迅逝世兩周年,而急於想在1938年10月前推出。尤其蕭紅,認為在魯迅病逝後,自己在宣傳魯迅精神,為社會服務上做事太少,急得不行。但自己編輯出版一本刊物並非易事,蕭紅他們遇到收集稿件,想方聯係出版等等,還要有一定的資金的難題。汲取《文藝月刊》的經驗,這回他們出的《魯迅》雜誌設想不搞定期刊,而是有錢就出一本,編好一本就出一本。蕭紅在3月14日給許廣平的信上還透露,刊物一定要做得漂亮,因為魯迅先生喜歡裝飾漂亮的書。稿子質量也要好,與刊物本身名實合一。另外刊物容量要大,部頭要厚,出一本就是一本。他們還設想,每一期裏,要有一部長篇,三兩部短篇及散文和詩。每期都有關於魯迅的研究和傳記等,希望許廣平把對魯迅的回憶錄寫出來,另外還要請茅盾、台靜農諸位與魯迅先生交往過的人寫東西。這個編刊計劃也因戰爭而夭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