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 與史沫特萊的交往
有一位美國女性,她曾與蕭紅有過兩階段短暫的交往,並在自己的《中國的戰歌》一書,給予蕭紅這樣的評價:“一種在許多方麵遠比美國女性先進的中國新女性正在熾熱的戰爭鐵砧上鍛煉成型。一個這樣的女人曾和我在霍爾主教鄉間住宅共同生活過一個時期。她的名字叫蕭紅。”這位美國女性,就是中國人民的朋友、美國左翼作家和新聞記者艾格尼絲?史沫特萊。
1940年9月,史沫特萊在桂林搭乘運鈔機,越過日軍戰地,飛到香港。這次來港的目的本是治療痼疾膽囊炎,然後打算回中國內地或去印度支那前線。
史沫特萊到港後,住在半島酒店,離蕭紅他們住的樂道隻有一個街區。由於她是秘密來港,外人很少知道。蕭紅和她是1936年間在魯迅家裏相識的,當時魯迅特地向史沫特萊介紹一些新起的優秀文學家。1938年,蕭紅曾撰文回憶:“史沫特烈(萊)我是見過的,是前年,在上海,她穿一件小皮上衣,有點胖,其實不胖,隻是很大的一個人,笑聲很響亮,笑得過分的時候是會流眼淚的,她是美國人”。
由於史沫特萊在中國內地同情中國人民,積極參與中國抗日的宣傳報道,她和一批主持正義的外國采訪記者上了日本軍事當局的黑名單。她到香港,港英當局懾於日軍南下攻勢和在港的親日勢力,曾企圖阻止她在港滯留。阻止失敗後,又一度禁止她公開露麵,不許她公開參與社會活動和發表演講,甚至於發表文章。因此,史沫特萊很低調,在她朋友、港英政府醫務總監的夫人希爾達?塞爾溫?克拉克介紹下,住進香港最大的公立醫院瑪麗皇後醫院(簡稱瑪麗醫院)。經過港府首席醫務顧問威金森博士精心治療,她出院搬到香港主教羅納德?霍爾(中文名是何明華)的鄉間別墅——地哨號玫瑰園。史沫特萊的這些英國朋友,都在“從事各種各樣幫助中國軍人和平民的救濟工作。”希爾達是“中國紅十字會外國後援會”的秘書,又是宋慶齡任主席的“保衛中國同盟”秘書,當地有“紅色希爾達”之稱。主教羅納德也同情中國抗戰,有“粉色主教”之稱。
“皖南事變”後,大批左翼人士南下,香港局麵相對活躍,史沫特萊衝破禁令公開活動。1941年2月17日,香港文協等團體在思豪酒店舉辦茶會,歡迎史沫特萊、宋之的、夏衍、範長江等人來港。歡迎會由蕭紅主持,史沫特萊在茶會上發表了演講。盡管事後,蕭紅和端木蕻良被告之,不要與史沫特萊接觸太密切,因她不受當局歡迎,可能會受連累遭報複。但蕭紅他們不顧“好心”勸告,與她友好往來留下一段佳話。
史沫特萊與魯迅先生結識於1929年12月,從此結下深厚友誼。後來在介紹蕭紅與史沫特萊認識時,曾告訴她《生死場》“是中國女作家所寫的最有力的現代小說之一”。史沫特萊的《大地的女兒》也深得蕭紅的喜歡。1938年她曾撰文介紹它,並鼓勵大學生對此書“非讀不可”。到香港後,文協號召會員向青年推薦好書,並撰寫書評,端木蕻良推薦了《中國民族解放運動史》和蘇聯小說《鐵流》,蕭紅則又推薦了《大地的女兒》。因為書中揭露了美國社會製度黑暗的一麵,同時強調女性在社會中當自強、抗爭。
當史沫特萊來到樂道8號,她不能想象中國名作家的居住環境如此簡陋,她認為他們的“貧困”如同“置身於苦力階級的同一經濟水平”。於是果斷地接蕭紅出來同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