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載體:
1. 漢字。現在隻有漢字還保存著最初象形文字的基本格局。埃及的象形文字已經消失。象形:如月。會意:如牢(牛關在圈裏)。形聲:如轟。表現了中國人喜歡比喻、象征的特殊習慣。
2. 中醫:把人看作一個整體,強調陰陽平衡。
3. 中餐:講究色、香、味、形。一家幾代人同桌同盤用餐,生一種和合的氣氛。
4. 建築:表現中國人的審美特點:對稱。前中後三院,左右廂房,要看風水。
5. 國畫:寫意與工筆。
6. 書法:龍飛鳳舞、美感。
7. 篆刻:北京奧運印。私章、皇璽。在木、石、玉上刻字、刻圖,講究方正之美。
8. 中國古典文學:把中國人的道德觀念、價值標準都寫了出來,詩詞曲賦。
9. 中國古典音樂:二胡獨奏:良宵。琵琶獨奏:十麵埋伏。嗩呐曲:百鳥朝鳳。
中國傳統文化對當今人類社會的貢獻:
目前人類社會麵臨著五個衝突,即人與自然的衝突、人與社會的衝突、人與人的衝突、人與心靈的衝突、文明與文明之間的衝突,中國傳統文化對化解這五大衝突都能發揮作用。
1. 儒家的仁學和道家的自然無為思想可以幫助化解人與人之間的衝突,人與社會的衝突和文明之間的衝突。
儒家的仁學為協調人與人之間,當然包括民族與民族、國家與國家,地域與地域之間的關係提供了有積極意義的資源。“道始於情”。——楚國竹簡《性自命出》,是說人與人的關係是從感情開始建立的。“仁者,人也,親親為大”。——孔子認為,仁是人自身的一種品德,愛你自己的親人是最根本的出發點。人不應該欺人,不應該欺天。應該和諧相處。
老子的自然無為思想是防止人與人之間矛盾衝突的一種智慧的學說。“自然無為”是道的基本特征,是天的道理。就是說,不要做違背老百姓自然之性的事,這樣社會才會安寧,自然無為的基本內容是少私寡欲。少一點自私自利之心,少一點欲望。在一個國家中,對老百姓幹涉得越多,社會越難安定;在國與國之間,對別國幹涉得越多,世界必然越加混亂。
2. 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道家崇尚自然的思想可以化解人與自然的衝突。
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為解決人與自然的關係提供了一個有意義的思路。人類對自然的無量開發和無情掠奪造成了資源的浪費,臭氧層變薄,海洋毒化,環境汙染,生態平衡的破壞。1992年,世界上共1575名科學家發表了一個宣言:《世界科學家對人類的警告》。宣言開頭說“人類和自然正走上一條相互抵觸的道路”。人是從自然裏來的,自然界成就了人。人要對自然界保持一份敬畏。
道家崇尚自然的思想對當今保護自然有著十分重要的積極意義。老子說,“聖人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聖人隻能輔助萬物的自然之性而不敢做更多的事情。人違背自然,人就會受到懲罰。莊子說,“太和萬物”。天地萬物本來存在著最完滿的和諧關係。
3. 佛家的“放下說”,可以幫助化解人與心靈的衝突。
佛家要人們學會“放下”;要人們明白死亡會收走一切。生前積福行善,以求死後順利進入西方極樂世界。
心靈的問題,主要是滿足和控製欲望的問題。心靈的痛苦和不能正確對待得失有關。
中國傳統文化的缺失與不足:
在政治體製領域,儒學帶來了一係列問題。它主張倫理與政治的統一:把家族倫理拓展到整個國家的治理,從西漢開始,強調以孝治天下。實行家族宗製。強調嚴格的等級關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級森嚴,不能逾越。而英國1215年就有了《大憲章》,國王加稅要得到諸侯的同意,要保障各地自由、自治的權利。在中國,大小事都是天子或尊長說了算。它還要求無條件的服從。孔子說: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主張一旦有爭議,要以聖人和皇帝的話來決定。
它還造成了中國人思維方法的缺陷。在中國,不主張講演繹論證,而在西方早在古希臘,就已有了完整的形式邏輯理論。過去的中國人隻讀四書五經,不用數學和邏輯,也不鼓勵做試驗,就可以考取科舉功名和做官。
在道德規範上也有很大的缺陷。重義輕利,小人與君子的劃分,就是看你重不重視利,你重視利就成小人了,但是人性本身是追求利的。道德是以三綱為基本架構的,沒有人際之間的平等。中國道德觀念裏群體的利益是放在第一位的。但是個人要變成現代公民,社會要現代化,都必須將個人權利、個人利益放在第一位。在經濟上沒有堅決、徹底地保護私有財產。“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皇帝和官府侵犯民產,屢見不鮮。唐宋元明清一直執行:祖父母、父母在,不準分戶口、分財產,不準“別籍”,不準“異財”,不然要受懲罰。
它還使國人在自給自足的經濟條件上滿足現狀,缺少冒險精神。此外,它允許閹官製度,主張設太監;允許一夫多妻,讓男人娶妾;迫使女人裹小腳,都是問題。
中國傳統文化麵臨的危機:
中國傳統文化正麵臨著一種危機。說一種文化還存在不存在,主要的指標有四:一是看這個文化是否還有嚴格意義上的傳人;二是看其賴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社會結構是否還存在;三是看其基本價值取向是否還能影響人們在生活中做出重大選擇;四是看其獨特語言是否還被人們使用。簡言之:看一個文化是不是活著,要看她的基本精神是否還能打動現實的人群,與實際生活和曆史進程有呼應。而中國傳統文化目前麵臨的情況是:雖然有人在學習、研究、繼承傳統文化的精髓,但這類人不多。儒家文化賴以生存的社會土壤雖然還在,但正在發生重大變化。傳統文化的基本價值取向雖仍在影響現代中國人的重大人生選擇,但一部分年輕人正在揚棄。一部分人雖能直接進入傳統文化的語言世界,但直接閱讀傳統經典的人數大大減少。
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正確吸收和文化傳統的重建:
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市場一體化,人間網絡化,中國若想在世界舞台上保留住自己的位置,就需要有中國傳統文化的根基,否則,你將不知道自己是誰。
文化傳統的更新與重建,是民族文化血脈的溝通,我們要對我們民族幾千年的文化傳統保持一份敬意和溫情。人應該成為蘊含傳統味道的現代人。
我們要發揚中國的傳統文化,應該注意做好以下五個方麵的工作:一是在中小學課程的內容設置上,要突出傳統文化的內容;二是每個家庭的主要成員要對後代實行言傳身教;三是在全社會鼓勵閱讀經典文本;四是搞好禮儀文化的訓練和熏陶。“文學與人生”論綱
人的出現,是地球上發生的最偉大的事件。正因為有了人,地球才變得生機勃勃,才有了今天這樣美麗的容顏。
人的出現,經曆了一個漫長的進化過程。按科學的解釋,地球上最初隻是一片混沌,後來有了最初的生命現象:細菌。然後又有了單細胞生物。之後又有了動物。後來又有了類人猿。最後才出現了人。
對於人的出現,文學的解釋十分浪漫。《聖經》在“創世紀”第二節裏說:耶和華上帝用地上的塵土造人,將生氣吹到他的鼻孔裏,他就成了有靈的活人,名叫亞當……耶和華上帝使他沉睡,他就睡了。於是取下他的一條肋骨,又把肉合起來。耶和華上帝就用那人身上所取的肋骨造成一個女人……
中國神話集《山海經》說:女媧是一個人身龍尾的女神,她揉團黃土造成人,吹了一口氣,泥人就變成活人了……
不管怎麼解釋,反正人類出現了。一個又一個的人來到了世界上,開始了他們的生命旅程。
這之後,人類社會又出現了分工,其中一部分從事腦力勞動的人,幹起了文學這個行當。
文學把人作為自己的主要表現對象。它寫的是人的生老病死、婚喪嫁娶、衣食住行、做官經商、務工種地、征戰廝殺和喜怒哀樂;關注的是人的生存境況;追問的是人從哪裏來,活著有何益,最後要到哪裏去這些行而上的問題。它用藝術的語言來展示人的生命過程,通過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形象來表達對人生、對人類社會、對人與自然界關係的理解。文學和人生像魚和水一樣密切相連。
千百年來,經過無數的文學家的努力,文學差不多對人生的方方麵麵都進行了觀察、思考和展現,把這些思考大概地歸納一下,主要有以下幾個問題:
一、 人生具有不可返性,它是一個複雜的前行過程。
1. 人生是一個不賣回程車票的單行過程。
唐朝詩人劉希夷在《代悲白頭翁》一詩裏寫道:
“……古人無複洛城東,今人還對落花風;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2. 人生是一個要受社會環境製約的非獨立過程。
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狀況和自然環境都在左右著人的生存過程。
杜甫《兵車行》:“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鹹陽橋。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幹雲宵……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縱有健婦把鋤犁,禾生隴畝無東西……”
如果把一個人和社會完全隔開,那他就是一生物學意義上的人。
3. 人生是一個必受自然環境製約的非自由過程。
大旱,人為爭水而械鬥。
大澇,人為爭排水口而吵鬧。
蝗災,人不得不吃螞蚱。
風災,13級風可刮倒火車。
海嘯,印尼大海嘯死傷數萬人。
4. 人生是一個痛苦、煩惱和歡樂、幸福交替出現的曲折過程。
人為了享受短暫的歡樂和幸福,創造了很多儀式,以延長這種享受。滿月宴、婚禮宴、生日宴……
5. 人生是一個終點狀況和起點狀況非常近似的奇特過程。
這時人都在床上。
視力都差。
都無運動能力。
都需依賴他人生活。
都伴有哭聲。
人生具有不可預測性,是一次充滿神秘和變數的旅行。
人們算命,就是想準確預測前邊等待自己的是什麼,其實,誰能算準?他要算準了,造物主就不高興了。人隻有不知道前邊等著自己的是什麼,才會活得有興致。
二、 人生中常有偶然和神秘因素在發生作用。
1. 一天每個時辰都有可能遭遇危險、危機和機遇。
早上起床坐起那一刻,心髒就可能出現問題。但也可能閃現新發明的靈感。
穿衣下床,我們可能穿上經過化學處理的衣料製成的衣服。衣服上的苯超標。
中午吃飯,我們很可能吃進有毒食品。農藥殘留、人工催熟。但也有可能遇到對你的人生至關重要的人。
白天出門,我們將把生命交給不相幹的人負責。交給司機、飛行員。
晚上在家,我們將和各種危險物品共處一室。電器、寵物、裝修物品。
有人不小心被狗咬了一下,竟得了狂犬病。
2. 生命每個階段都可能遭遇危險、危機和機遇。
童年階段,有失去依靠和保護的危險。但也可能擁有一個好媽媽。
少年階段,有被侵犯和被教唆的危險。也可能遇到一個好老師。
青年階段,有失戀的危機和被情欲毀掉的危險。但也可能遇到一個忠貞的情人。
成年階段,出現婚姻、失業危機。也可能在賢妻的幫助下成就一番大事業。
老年階段,遭遇健康危機。也可能無疾而終。
3. 從事每項職業都可能遭遇危險、危機和機遇。
軍人遇到戰爭。也許會成就一個名將。
建築工人遇到腳手架塌了,就會成為一個殘疾人。
采礦工人遇到瓦斯爆炸,就喪失了生命。
警察查車遇刺,轉瞬成為需要別人幫助的人。
4. 處在每個地方都可能遭遇危險、危機和機遇。
在人行道上散步,見車衝過來,你伸手救了一個姑娘,這個姑娘最後愛上了你。
你在家裏,盜賊入室。你可能順手逮了一個大通緝犯,成了功臣。
你在工作單位靜心工作,不想突然發生火災。
你在浴間洗澡,不想熱水器漏了電。
你乘坐電梯,不想電梯哐嗵直落到底。
三、 人生具有不可比性,它不是一場評判標準統一的長跑比賽。
人生和人生沒法比較,因為:
起點不同,導致人生起跑時的優勢劣勢就不一樣。你隻要努力跑了就行。
所在的家境不同。皇家的孩子,生下來就是親王。富人的孩子,生下來就坐轎車。窮人的孩子,五歲就得去幹活。
所處的地域不同。
各人的長相不同。
每人的智商不同。
長度不同,導致人生比賽跑到終點的時間不一樣。隻要順利抵達終點就行。
有人隻活幾個月。
有人隻活幾年。
有人活了幾十年。
有人活了一百多年。
軌跡不同,導致人生的輝煌點位置不一樣。隻要發出了亮光就行。
人生的軌跡都是一條曲線,但起浮程度有很大不同。
有人二十幾歲就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如莫紮特。
美國作家莫裏森五六十歲才開始寫作。
終點獎勵不同,導致人生收獲不一樣。隻要有收獲就行。
從政的,得到了一定的官位。
搞科研的,有了一定的成果。
幹演藝的,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從事寫作的,寫出了一定量的著作。
經商的,有了一定量的金錢……
四、 人生有一定的規律性,把握這些規律可獲相對的自由。
人生的得與失差不多呈平衡狀態。
俗話說,得了這頭,丟了那頭。
得到了官位,自由就相對失去了。
前半生享了福,後半生可能就要吃苦。
總得小病,勤檢查勤治療,就可能免去大病。
為得到金錢沒明沒夜加班,反失去了健康。
事業有成,就很少享受幽閑。
人內心的安寧程度和人的正直程度基本上成正比。
不做虧心事,不怕鬼叫門。
貪汙的,擔驚受怕。
搶劫的,聽不得警笛聲。
坑人的,內心常要自責。
人的絕境通常是和絕望連在一起的。
哀莫大於心死。
五、 人生具有趨利性,但趨利的程度不同導致不同的人生風景。
人生趨利是由人的欲望引起的。欲望是人生的基本動力。一個人如果無了欲望,他就不會再活下去。人生趨利是一種正常行為,但程度不同會有不同的結果。
1. 趨利的程度很弱,且樂於奉獻。這些人通常是因為接受了宗教教義,對自己的欲望采取嚴格自控。
高僧聖徒。
2. 趨利的程度一般,得一點即足,無憂即可,知足常樂。
大多數普通人是這樣的。
3. 趨利的程度強而有度,懂得自控。靠正當本領能多得就多得,用社會允許的手段去占有利益,得多時又不忘回饋社會,做慈善事業。
社會上的精英人物。如比爾·蓋茨。
這是引導社會前進的人。
4. 趨利的程度超強,極度貪婪。見利就上,分毫不讓,用一切手段占有,沒有任何顧忌。
這會導致走向人生深淵。如殺人放火,如貪汙受賄。
要設法控製自己的欲望,使其處於一個社會和公眾容許的範圍。
要在心裏給自己劃定做人的底線。
要不違人倫私德。
要不違社會公德。
要不觸犯法律。
六、 人生具有寂滅性,要盡可能地利用活著的時間去造福他人、社會和人類。
人的肉體和靈魂都會寂滅,肉體要燒掉和埋掉,附著在肉體上的意識和靈魂要消失,人最後要完全歸於塵土。
二百年後,我們今天活著的人都已經歸於塵土,誰也不知道誰在哪裏。知道我們活過的人已經很少。
1. 每個人的人生都會在人類發展史冊上留下印痕。不同的隻是深和淺,留存的長和短的區別。
2. 要靠自己奮鬥,去幹一點於他人於社會於人類有益的事情。
3. 一個人一生能做成的有意義的事情不多。
超人除外。
選擇一件至兩件事去做好就行了,不要什麼事都想去做,結果一事無成。
七、 人生具有可悟性,每個人都會得出自己的人生箴言。
1. 生活在別處。
在《生活在別處》一書中米蘭·昆德拉實際悟出的是:幸福不在別處。
2. 一切都會過去。
這是一個西方國家皇室成員的感悟。
3. 最難的是放下。
這是一個佛教徒的感悟。
4. 痛苦是比出來的。
這是一個房地產商人的感悟。
5. 人生最忌是得意。
這是一個政治家的感悟。
回眸“羅馬和平”
戰爭這個怪物,早在舊石器時代就爬進了人類社會。早期的戰爭是由於部落之間為爭奪食物、女人或土地而引發的,人們使用經過粗糙加工的劈刺式兵器——棍棒,和投擲式兵器——石塊與對方打鬥。勝方通常要把敵人打死,那時作戰的雙方很少要俘虜,力量強的一方會用手中的石質武器把敵人的腦袋和身子徹底砸碎。經過對耶利哥在公元前6000年的工事和對安納托利亞在公元前7000年的公事進行考古鑒定,發現人在發明文字之前,就已經發動過有組織的戰爭。
從那時到現在,戰爭一直糾纏著人類。
戰爭造成人的死傷,戰爭消耗大量的物資,戰爭造成土地荒蕪百業不興,戰爭毀壞人辛苦建起的城市……人類在飽受了戰爭折磨之後,千方百計地想要擺脫它,但談何容易,這個怪物的遁身本領很強,每當你想要動手驅趕它時,它就隱起了身子,而當你稍一放鬆,它就又出現在了你的麵前。
於是人類走過的道路便呈一種奇異狀態:一段是和平一段是戰爭,戰爭過後是和平,和平過後是戰爭。人類所能做的,隻是把和平的路段盡量延長,把戰爭的路段盡量縮短。
也是因此,使國家較長時間的在和平路段上前行,使國民較長時間地生活在和平日子裏,就成為所有國家的領導人去全力爭取的目標。那些有幸為自己的國家和人民爭取到較長時間和平日子的人物,便總是被人們所銘記;那些相比之下和平日子最長的時期,也總會留在世人的記憶裏。
“羅馬和平”便是這樣一個時期。
從公元前29年屋大維戰勝安東尼回到羅馬之時,到公元162年東方戰爭爆發,羅馬帝國在這191年間維持了比較穩定的統治,在廣大的疆域裏沒有大的戰事發生,這就是世界史上著名的“羅馬和平”時期。
191年的相對和平日子,的確是一段不短的時間。
在這段時期裏,社會相對穩定,城市地位提高,技術傳播速度加快。農業領域出現了帶輪的犁和割穀器,水磨廣泛應用;建築領域應用複滑車起重裝置;礦山中應用排水機;製陶、冶金、製呢等業都分為不同的工序。帝國的經濟出現了繁榮景象。其中意大利的青銅製造、陶製品、毛織品、玻璃吹製等都有發展,還能製造較複雜的外科醫療器械。埃及和北非一帶改善了灌溉係統,擴大了耕地麵積,每年出產大量的小麥,成為帝國的穀倉。高盧和西班牙都培植了葡萄和橄欖。愛琴海諸島的葡萄橄欖和其他農作物的栽培也恢複了起來。高盧南部和萊茵河沿岸興起了金屬、紡織等行業,產品遠銷中歐、不列顛和西班牙。東地中海沿岸享有盛名的傳統手工業再度繁榮。腓尼基的染料和玻璃業、埃及的麻紗、小亞細亞的紡織品均暢銷於羅馬上層社會。西歐各地的采礦業開始發達,鉛、錫、銀、鐵、黃金都被開采了出來。隨著經濟的繁榮,社會各階層人的生活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人活著其實就是為了追求和平美好的生活,當社會在某一時期能部分地滿足人們的這種追求和願望,人們就會長久地懷念它。時至今日,人們在回首曆史時還會不時提起“羅馬和平”時期,原因也在這裏。
一個龐大的帝國能在長達191年的時間裏爭取到相對的和平日子,並不容易。今天回頭去看,他們確有幾條寶貴的經驗:
始終保有一支訓練有素、紀律嚴明、組織嚴密的常備軍,是他們的經驗之一。公元前13年,奧古斯都把羅馬帝國的陸軍精簡整編為25個軍團,約30萬人;後來到馬可奧裏略時期,略有增長,有35萬~40萬人。這支軍隊堅持經常性的嚴格的體能、單兵基礎技能和戰術訓練,具有很強的戰鬥力。帝國一旦有事,他們可做到召之即來。這支軍隊對外部起到了很大的威懾力,所有想要侵略帝國的國家,都要想一想和這支常備軍開打的後果。
建立一套優撫退伍戰士的製度,是他們極富遠見的一項治國方略。奧古斯都以他的睿智於公元6年創立了一項永久基金,用來保證退伍者的利益,稱之為“軍庫”。退伍軍人一旦在生活上發生了困難,都可以用這項基金給以幫助。他還鼓勵退役士兵在邊塞省份定居,這樣,一旦有外敵入侵和邊境衝突,這些定居在邊塞省份的退役士兵就會作為一支訓練有素的力量投入戰鬥;這些退伍士兵的定居點,還會和常備軍營地、要塞、碉堡一起沿整個邊境線構成一道防禦屏障;這些定居者的後代由於實際上生活在軍人們之間,不斷接受著忠於祖國思想的熏陶,自然成為帝國最理想的兵源;同時,這些安居邊塞的退役士兵還把內地先進的耕作技術帶到了邊地,促進了落後民族聚集地農業經濟的發展。穩定的邊塞使想侵擾之敵不敢輕舉妄動。
對外采取比較靈活的政策,也是他們的高明之處。在東方,與強大的帕提亞妥協,不再憑感情衝動行事去激怒對方,不以牙還牙惹出大的衝突,部分地滿足他們一些不很過分的要求,使其下不了發動大戰的決心。在西方,則加緊用不大的部隊侵略分散的落後部落。西班牙和高盧各部落被徹底征服,阿爾卑斯山南坡的薩拉西人又被消滅。萊茵河上遊建立了裏西亞省和文德裏茨省,多瑙河中下遊則建立了潘諾尼亞省和米西亞省。後又侵入日耳曼地區,建立了日耳曼行省。不大事聲張地擴大著版圖,也等於在增加著威懾敵人的力量。
積極開展內外貿易以積累財富,壯大帝國國力,是他們最重要的經驗。全國各地的城市成為內外貿易的大小中心。地中海、北海、波羅的海、黑海、紅海、印度洋,聯係內陸的萊茵、多瑙河等河流,貫通各地的大道,通向阿拉伯、伊朗和中亞的商路,都成為對內對外貿易的動脈。北歐的琥珀,非洲的象牙,東方的香料、寶石、紡織品,中國的絲綢,都能行銷到各個城市,特別是羅馬和亞曆山大裏亞。陶燈、瓦、酒、糧食、鉛、錫等物品很方便地流向各地。內外貿易的發展,造就了城市中的豪富和富裕階層,也同時增加了帝國國庫的庫存,強大的國力使周圍的國家更加不敢輕易對帝國發動戰爭。
於是和平的日子便得以長久地延續著。
“羅馬和平”那段日子離我們今天已經十分遙遠,但回首去看看他們保有那段和平日子的經驗,對我們今人不會沒有意義。
我們的國家建立五十多年來,雖然也經曆了一些戰爭,但大規模的需要全民族都投入的戰爭並沒有發生,我們可以說已經過了五十來年的和平生活,這不容易。這是多少人做了巨大的努力後才出現的結果。今天,我們老百姓的日子雖然還說不上十分理想,我們的國力雖然還說不上十分強大,但和二十世紀前半段和十九世紀後半段相比,應該說都已有很大的提高。如果能再有五十年的和平建設時間,那我們的國家麵貌和老百姓的日子肯定會有新的變化,國家必會更加強大,百姓必會更加富裕。可五十年的和平日子絕不會順利到來,使和平日子終止的因素很多很多。我們必須用清醒的頭腦去做好許多事情。
筆者不是政治家,對究竟做好哪些事情才能保證和平生活的延續說不清楚,但“羅馬和平”時期的經驗告訴我們,有幾個基本問題是必須重視的:
必須勒緊褲腰帶花點錢去建設一支真正有威懾力的常備軍。常備軍的數量可以不大,但它的成員必須素質很高,武器裝備必須很先進,人和武器裝備在一起形成的戰鬥力必須很強,能夠做到不打則罷,打則必勝。對於一些小規模的衝突,要能做到一拳下去就能讓對方認輸,這樣它對外才會有威懾力,才會嚇掉和打消一些人想要入侵的念頭。同時,要埋頭發展經濟,使我們的國力更加雄厚。隻要國庫裏有很多很多的錢,事情就好辦,一個富人同鄰居搞好關係比一個窮人容易,一個富人受欺負的可能性遠比一個窮人少。再就是處理好我們內部的事情,不要窩裏先亂起來,自家窩裏一亂,外邊的人就可能趁機對你動手。國家國家,國和家一樣,要想讓一個家裏不亂,上下要處理好爺爺、父親、兒子幾代人間的關係,左右要處理好兄弟姐妹之間的關係,家裏吃喝拉撒穿行住玩諸樣事情都要想周全,這樣才不會出亂子。
但願長達191年的“羅馬和平”能在我們中國的曆史上也出現一次,如果是那樣,扣掉已經過去的51年和平日子,我們也還有140年的和平建設時間,140年嗬,我們可以做多少事情!140年後,我們的國家肯定會變得非常美好,我們的日子一定會過得非常滋潤。別墅和轎車這些今天看來隻屬於上流社會的東西,一般家庭都會擁有;家家的錢袋,都會鼓鼓脹脹,想吃什麼想喝什麼張口就有。想一想那種情景都使人高興。
140年的和平日子,能來嗎?
來吧,我們在盼著!
將帥們
這一生無緣做將帥,卻十分關注將帥們的生活。
總覺得指揮大軍到戰場上去驅馳搏鬥,那是男人一生中最威風的事情。
查史料方發現,將帥一詞,產生的時間遠遠落後於軍隊。在中國,最早見於春秋中期的典籍。《左傳》載:晉文公在一個叫被廬的地方“作三軍,謀元帥”,“乃使原軫將中軍”,“狐偃將上軍”,“灤枝將下軍”。但此時仍以卿為將,文武尚未分離。到春秋末期,隨著軍事活動的發展變化,將相才開始分離,將帥作為專職的軍事事務的領導和指揮者正式出現。差不多在這同時,世界的其他地方也開始出現專司軍務的將帥們。從此以後,在無數次不同性質和規模的戰爭中,湧現出許許多多著名的將帥。
將帥們既然是最危險最激烈的戰事的指揮者,他們就一定有異於常人的地方。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法西斯德國著名的將領隆美爾,曾在1944年4月16日的日記中寫道:對於我,
曆史將做出怎樣的裁決?
如果我在這裏勝利了,
誰都會說
一切全是光榮……
倘若我失敗,
那麼,任何人又都會
因此而責備我。以隆美爾的聰明,他在1944年的4月,不可能看不出等在他前邊的是什麼,他這時的內心一定充滿了緊張和痛苦,這首帶有辯解意味的詩,是他內心緊張和痛苦的反映。
從這首詩裏我們也能夠看出,和我們常人不同的是,勝利和失敗,榮譽和恥辱,曆史裁決和世人的評說,永遠是在將帥們內心翻滾的東西。
將帥們的童年生活,和我們一般人並沒有太大的區別。他們中的許多人過的都是普通的底層生活。二戰時蘇軍的著名將領朱可夫,出生於莫斯科西南卡盧加省的斯特列爾科夫卡村。他的父親康斯坦丁是一個孤兒,被人撫養長大後做了一輩子的窮鞋匠;母親烏斯金妮亞在一家農場幹活,勞動強度很大,但工資少得可憐,每年春夏和早秋季節,她在地裏拚命幹活,到了晚秋和冬天,她就到縣城替人運雜貨,每次掙回一盧布。朱可夫出生在這樣的家庭,童年的生活情景可想而知,他讀了七年書後,家裏就再無力繼續供他上學了,11歲那年,便被送到莫斯科當皮貨商的舅舅那裏當了學徒。二戰時美軍的名將艾森豪威爾1890年呱呱落地時,他的父母除了日常穿的衣服和一些簡單的日常用品外,一無所有。他的父親最窮時,口袋裏隻剩了24美元。他有兩個哥哥三個弟弟,兄弟六人都長得結實、健壯,胃口好得出奇,也是因此,全家的溫飽常成為問題。二戰時英軍的名將蒙哥馬利,兩歲時隨全家遷往遠離倫敦的偏僻荒涼的塔斯馬尼亞,一家人的生活跌入艱難的境地,致使他後來在回憶錄中說:我的童年是不幸的。筆者認為,人的童年若是過於幸福,會磨蝕掉人性中的那股銳氣,會減少其生命中的那股張力,會泄去向前奮鬥的部分動力,如果人生的幸福是10的話,它的恰當分配比例應該是:1∶1∶1∶3∶4。就是說,童年、少年、青年都隻能分得1份,中年分得3份,老年分得4份。朱可夫、艾森豪威爾和蒙哥馬利在童年時隻分得了他們一生中幸福的很少一點,這和我的主張很相近,這也是我特別關注他們的原因。
將帥中也有優劣之分。優秀的將帥們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在挫折麵前從不喪失向前奮鬥的信心。我們還以朱可夫、艾森豪威爾和蒙哥馬利為例,他們三人中,受挫折最大的是艾森豪威爾。他從1911年報考西點軍校立誌從軍,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已有28年的軍旅生涯,期間,他在少校軍銜位置上就保持了16年之久,到50歲時仍為中校。要是在今天有誰50歲時還是一個中校,他肯定是牢騷滿腹了,就是我,恐怕也早已憤憤提出退役不在軍中幹了。但艾森豪威爾滿不在乎,他隨遇而安,矢誌軍旅,癡心不改,照舊全力去完成上級交付的各種任務,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戰爭使他的才能得以展現,5年間,他連續飛躍式的由中校、上校、準將、少將、中將、上將、三星上將、四星上將,直到五星上將,登上了美軍軍階的巔峰。蒙哥馬利遇到的挫折是疾病,1939年5月,在英國即將對德國宣戰的前夕,正在國外軍中的他被懷疑得了肺結核並且活不長了,他的身體當時虛弱不堪。他被人抬上一艘沿蘇伊士運河開往英國的客輪。一般人這時會以身體為重,自動中止自己的軍旅生涯。可他不,僅僅三個月後,他就戰勝了病魔,堅決要求返回了軍中。三年之後,整個世界便都知道了他的名字。朱可夫遇到的挫折是在戰爭中間,1941年他提出為避免西南方麵軍被圍,需撤到第聶伯河對岸,放棄基輔,在葉利尼亞地區組織反攻。這與斯大林的意見相左,並激怒了斯大林,他被解除了總參謀長的職務。一般人遭遇了這種挫折,會滿腹委屈地放下挑子,可他不,他在職務降低的情況下仍精心指揮了葉利尼亞突出部的戰鬥並取得了勝利,重新贏得了最高統帥的信任。人的生命強度是通過挫折來驗證的,他們三個人在挫折麵前的態度,使我相信他們的生命強度非一般人可比,我也因此對他們充滿了敬意。優秀的將帥們也都敢於改除軍中的舊弊。朱可夫、艾森豪威爾和蒙哥馬利在這方麵也都堪稱榜樣。1940年7月,蒙哥馬利被任命為第5軍軍長之後,他立即在這個軍裏進行了一係列大刀闊斧的改革,免去了一批他認為年齡偏大的和懶惰、缺乏才幹、沒有獻身精神、不被士兵敬重的而可以看作是“朽木”的中下級軍官的職務;舉行師以上規模的軍事演習,培養士兵的吃苦耐勞精神和實戰本領,迅速提高了這個軍的戰鬥力。艾森豪威爾在擔任歐洲戰區司令之後,他立刻發起一場整頓紀律的運動,對士兵進行責任感、使命感和駐地風俗的教育;對軍官隊伍中那些沽名釣譽、油腔滑調、花言巧語、作風不正的人,一經發現,就立即清洗出去。朱可夫在戰爭中打破舊的指揮體製,對司令部工作提出了許多全新的要求。在作戰指揮上,優秀的將帥們還都敢於做前人沒做過的事情,把自己的指揮才能發揮到極致。艾森豪威爾指揮的盟軍諾曼底登陸,是世界登陸作戰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參加這次登陸的陸、海、空三軍人員多達二百八十七萬人,三十九個師的兵力,參戰飛機一萬一千二百餘架,參戰軍艦二百八十四艘,另有四千多艘登陸艇和其他艦隻,還有一條名為“冥王星”的海底輸油管道,從英國輸來汽油給予保障。組織如此規模的登陸戰役,其複雜性可想而知,可艾森豪威爾順利完成了任務且取得了勝利。蒙哥馬利在指揮哈勒法山之戰時,用四百輛戰車設置陷阱,開創了用裝甲兵打伏擊的先河。在這之前,沒人這樣做過,但他胸有成竹,布置完後照常進入夢鄉,早晨起床從容梳洗,悠然進餐,關於戰役進展,他一句都沒有過問,可他知道,勝利會是他的。朱可夫在指揮攻開柏林的戰役中,采取了一個前人從未用過的辦法:在各突破口二百米遠處設置了一百四十三台探照燈。當淩晨三點炮火準備開始之後,這些探照燈突然亮了起來,照耀著步兵和坦克在己方延伸了的炮火中衝鋒。這大片強烈的燈光也使德軍一片驚慌,以為蘇聯人有了能照瞎人眼睛的新式武器,使其中的不少人放棄了抵抗。
將帥們和我們常人一樣,也有七情六欲,其中不少人也演繹過蕩氣回腸的愛情故事。蒙哥馬利是四十歲上結婚的,對象是貝蒂·卡弗。貝蒂是一位陣亡軍官的遺孀,有兩個孩子。她嫁給蒙哥馬利之後再沒生育。這娘兒三個,就成了蒙哥馬利後半生親情的全部寄托。貝蒂是一位藝術家,性情溫和而執拗,她反對蒙哥馬利所崇拜的大部分事物,包括他的軍事、政治觀點。但他們在一起非常和諧,原因就是互相關愛但互不幹涉。貝蒂原諒蒙哥馬利的怪癖,蒙哥馬利則處處保護貝蒂,不讓她做家務,不跟她談論瑣事,而讓她專心致誌搞藝術。在這種婚姻的溫情中,蒙哥馬利變了,變得更加寬厚、大度、和藹而富有人情味。沒想到十年之後,貝蒂會突然被毒蟲咬了中毒而死。當這幸福的婚姻驟然終結時,蒙哥馬利的精神幾乎崩潰,他跌入的是一個心靈的黑夜。他後來說:“我回到樸茨茅斯的住宅,這兒原來要作為我們的家,我獨自呆在那兒許多天,誰也不見,我全垮了……我好像墜入一片黑暗之中,心灰意冷。”他此後再沒有結婚。艾森豪威爾和他的妻子瑪麗是一見鍾情後結婚的。他到歐洲戰場後,結識了美貌動人的英國姑娘薩默斯比。1942年5月,艾森豪威爾以美國陸軍代表的身份到英國考察時,薩默斯比奉命給他開車。後來,當艾森豪威爾在倫敦出任歐洲遠征軍司令時,他要求薩默斯比給他開車,同時當他的私人秘書,後來被授為少尉軍銜,成為他的副官。在歐戰期間,他們朝夕相處,患難與共,建立了親密真摯的感情。當戰爭結束,英雄凱旋,新的仕途在艾森豪威爾麵前展現時,他隻得與這位多情女子一刀兩斷。薩默斯比也沒有披露兩人的親密關係,直到1975年她去世前,才在《難以忘懷——我和德懷特·D.艾森豪威爾的戀愛故事》一書中,公開了她和艾森豪威爾的羅曼蒂克史。
一場大的戰爭結束之後,將帥們的表現、心態和處境常常很不一樣。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艾森豪威爾載譽回國,在紐約市政廳外有過一次演說,那次演說的主題是:我不過是一個完成職責的堪薩斯農家孩子。他的不居功自傲使二百多萬來自四麵八方的聽眾欣喜若狂,長時間地熱烈歡呼。七年之後,他成了美利堅合眾國的總統。走出戰爭的蒙哥馬利,否定了一些人要給貢獻卓著的將領們一筆巨額獎金的動議,認為“除國王的榮譽勳章外,金錢的獎賞是過了時的東西。”他需要的是與轟轟烈烈的戎馬生涯相稱的最廣泛的理解和擁戴,是英雄般引人注目的榮譽。但這種心態在和平年代不可能得到滿足,他因而度過了一個痛苦的時期。朱可夫在戰後擔任了一係列重要職務,但1955年10月,突然被撤銷了一切職務。他當時的震驚和痛苦可想而知。直到1964年,他才得以恢複名譽。
隨著戰爭的遠去,將帥們中的大多數會走進安逸的生活裏或曆史的冊頁裏歇息,也有一些人開始了對戰爭的苦苦思索。蒙哥馬利傳記的作者羅納德·盧因,在寫到德國投降後引用了英國詩人西格弗裏德·薩鬆寫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一首詩:五十年歲月,日換星移,
和平之光掩蓋了戰事的回憶;
滿懷豪情回溯崢嶸的往事,
喜歡冒險的小夥子會陣陣歎息。
夏日清晨、隆冬寒夜,
戰火在他們心中燃起;
唱一曲戰士之歌吧,這歌聲豪放、剛強、活潑、粗野。
在那憤怒的進行曲中,
盡是無知的悔恨與不羈的狂喜;
他們會羨慕我們令人眩目的經曆,
隻緣此刻殺戮已在地球上絕跡!在引完這首詩之後,作者寫道:在親身經曆二戰勝利的日子裏,蒙哥馬利心中深深知道,薩鬆的詩加上下麵幾句是完全正確的:一位滿頭銀發的老人,
抬起飽經風霜的臉麵,
諄諄告誡他的子孫:
“戰爭是魔鬼,是瘟神。……”是魔鬼,是瘟神。這是蒙哥馬利對戰爭苦苦思索之後得出的結論。
據說,所有指揮過大的戰爭的將帥,到最後都會變成特別憎惡戰爭的人。獎賞欺騙
我此生的第一次欺騙行為發生在一個後晌,現在已記不清當時自己是幾歲,隻記得我在圍著擺在院中的小飯桌轉圈玩時,撞掉了放在桌上的一個碗,那碗在地上摔得粉碎。母親聞聲跑過來後,我因為害怕挨打本能地把責任推到了站在我身邊的一隻山羊身上,但很快,旁邊的一個小夥伴就戳穿了我的謊話,母親接下來便打了我一巴掌,母親打後申明:打你不是因為你把碗撞掉摔碎,而是因為你說了謊話!
那是我第一次知道,人說謊騙人是要受懲罰的。
長大後才知道,不單是我的母親不允許說謊,全世界每一個正直的父親和母親,都會教育自己的孩子不要說謊,不能欺騙別人。而且每一個稱職的教師,都會教導自己的學生做人要誠實,不欺騙他人。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會在自己的國民中倡導欺騙。
對欺騙的厭惡,是不分國家和民族的。不僅亞洲人厭惡,歐洲人、非洲人、美洲人也厭惡,世界上找不出不厭惡欺騙的地方。欺騙行為,是被法律所不容、道德所不許、到處受譴責的行為。
在政治領域,有誰說假話欺騙了世人,其欺騙行為一經爆光,便會被斥為無聊政客而受到譴責,他本人也很可能會因此失去從政的資格。
在經濟領域,有人若說了假話騙了別人,一經發現,他就可能被告上法庭,受到法律的製裁和經濟上的損失。
在文化領域,有哪位說了假話騙了別人,他的人格就會受到懷疑,聲譽就會降低,和他合作交往的人就會變少。
但奇怪的是,有一個領域,欺騙不僅是被允許的,而且誰欺騙得好,還會受到特別的獎賞,給欺騙者立功提職晉級加薪甚至著書以使其名字在後人中流傳。
它,便是軍事領域。
在軍事領域因欺騙而受獎賞的例子舉不勝舉。
公元前十二世紀,希臘聯軍渡海遠征小亞細亞半島上的特洛伊城,戰爭打了近十年之久,特洛伊城固若金湯,久攻不下。後來希軍中有個叫奧德賽的人出了一個主意:命人用木料製成一個巨大的木馬,他帶領五十名士兵藏在木馬的空腹中。爾後命令其餘的希臘部隊佯裝撤退,乘船躲在附近的海灣裏。部隊臨行前燒了軍帳和雜物,隻留下木馬和一個名叫西農的青年。堅守城池的特洛伊人見希臘軍隊已經撤退,便歡喜地擁出城去。他們看見了那個造型生動傳神的木馬,一邊欣賞一邊議論著對它的處置,有人主張拉進城裏放在城頭作為勝利紀念品,有人主張把它推進大海或用火燒毀。這時躲在木馬下的西農出來說,這巨大的木馬是希臘人獻給雅典娜女神的禮品,如果你們把它拖入城中保護起來,你們就會代替希臘人得到雅典娜女神的保護和庇佑。特洛伊人相信了他的話,就把木馬拖進了城裏。天黑後,自以為勝利了的特洛伊人擺下了酒宴,個個喝得酩酊大醉。半夜時分,藏在木馬中的勇士悄悄爬了出來,到城頭向自己的聯軍船隊發出信號,聯軍很快趕來,衝進了毫無戒備的特洛伊城內。就這樣,持續十年的特洛伊戰爭,以奧德賽的木馬欺騙成功而告結束。人們對這次欺騙給予了很高的評價,把奧德賽和木馬記寫進各種書籍中向世人傳頌。
公元1812年,拿破侖親率法國軍隊遠征俄羅斯,打算和俄軍決戰,一舉征服俄國。法、俄兩軍在馬洛雅羅拉維茨城郊對壘,白天,兩軍鼓角之聲不絕於耳;夜晚,俄法兩軍營地都點起篝火,用來防止對方偷襲。俄軍總司令庫圖佐夫深知此役成敗非同一般,如果戰敗,俄國就可能成為法國的隸屬國,自己則會成為曆史的罪人。他站在山坡上凝視雙方的營地和滿山遍野的篝火,苦想著退敵的良策。那在黑暗中伸著通紅舌頭的篝火,猛然使他靈機一動,他叫來傳令兵道:速令部隊大量增添篝火!令下不久,俄軍營地內就出現了雙倍的篝火。拿破侖出來巡查看見這情景,立時一驚,心中暗道:俄軍陣地猛添這麼多篝火,一定是援兵到了。要不是今夜巡查,我還被蒙在鼓裏,好險呐!撤,快撤!他立即下令。放棄決戰的法軍,踏著淩亂的篝火匆匆撤走。庫圖佐夫見撤退的法軍隊形混亂,趁機組織軍隊反攻,最後反敗為勝。這次欺騙的成功,作為庫圖佐夫的一樁功績長久地被世人傳揚。
這是外國的例子。
中國的例子更多了。公元前340年,孫臏和田忌率齊國軍隊與龐涓所率的魏國軍隊對陣,兩軍剛一相遇,孫臏就令齊軍撤退。龐涓率部在後追趕。孫臏在第一天的宿營地,令兵士們挖出可供十萬人煮飯用的灶頭;在第二天的宿營地,使挖出的灶頭減半;到第三天的宿營地,使挖出的灶頭再次減半。龐涓每追至一處營地,就令手下去數齊軍留下的灶頭,數的結果使他以為,齊軍膽小怕死,兵士已逃走大半,勝利已握在了自己手中。他隨即拋下步兵輜重,隻帶輕裝騎兵,晝夜兼程緊追不舍。孫臏見自己的騙術已經生效,便在馬陵道上設下伏兵,待龐涓帶兵趕到,萬箭齊發,大獲全勝。孫臏因此次的欺騙成功,獲得了齊威王的犒賞,各種書籍上也把其作為智慧的化身進行褒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