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章家瑞:電影創作不應偏離“文以載道”(1 / 3)

特別策劃

作者:李麗

章家瑞導演的電影個性鮮明,《諾瑪的十七歲》、《花腰新娘》、《紅河》均是以少數民族為主題,展現那裏的風土人情及人物特色。而《芳香之旅》與《迷離》則是洞悉小人物的生存現狀,展現最真實的人性及精神訴求。他的電影在國際電影節中屢有斬獲,但國內的票房成績卻差強人意。做為知名的藝術片導演,如何在確保故事生動表達、人物完美塑造的前提下,繼續突破商業堡壘,將藝術與商業元素完美融合?或許是章家瑞接下來要麵對的問題。

更願意將自己視為文化人的章家瑞認為電影首先應該具有傳遞文化價值的責任,因此不能一味向“錢”妥協,他會堅守底線。他的電影必須有深度表達,要向觀眾展現最普世的價值觀,通過電影為中國文化做一點點貢獻。“當年黑澤明一直在堅持拍自己的電影,在日本已經找不到投資,他的《亂》都是來自美國和法國的投資。但若幹年後,令日本人最驕傲的、東方最具影響力的導演還是黑澤明。有了偉大的具有思想性的巨人,國家的軟實力就出去了。因此我們在追求票房的同時,培養思想巨人同樣非常重要,這是撼動世界的力量。”

電影重塑價值觀

影視圈:作為知名導演,您認為當下中國電影的發展處在什麼階段?接下來該如何發展?

章家瑞:當下的電影市場比較混亂,人們的價值觀出現了問題,大家普遍迷失,一味拜金,錢成了中心價值觀。電影也是為票房而票房,為了商業而商業,票房可以概括一切。有時與投資方談話,對方上來就會問你的電影上億了嗎,不去看電影本身的價值,我遇到不少大大小小的投資方都是這樣的。

市場票房固然重要,但電影是有雙重屬性的,既是產品又是作品。中國的傳統文化是“文以載道”,即使是商業電影也應該展現一些主流價值觀的內容,表達人類的普世價值,中國幾千年文化傳承的真善美才應該是電影表達的主旨。但現在有些商業大片過份娛樂,甚至有些顛倒價值觀的作品充斥熒屏,要知道我們國家電影是沒有電影分級的,這樣混亂價值觀、無厘頭和一些血腥、暴力的電影進入到千家萬戶,在孩子心中、年輕人心中種下可怕的苗子,可能會影響一代人,產生的負麵影響極大。拍這樣的電影就缺失了電影人的基本職能。

好萊塢的電影都極具商業價值,但他們從未丟棄最基本的普世價值,像《變形金剛3》永遠是正義戰勝邪惡。像《泰坦尼克號》展現災難麵前,老人、孩子先走,這樣富於愛、富於犧牲精神的電影是多麼的感人。

在我看來,未來的中國電影若要持續發展,應該建立電影法,讓市場逐步規範。首先應該把分級製建立起來,與世界接軌。在市場方麵,導演和投資方都有義務讓電影起到“文以載道”的作用,即使是商業電影也應該在這方麵下下功夫,通過電影重建中國的文化價值。通過電影的點滴滲透,對年輕一代的人格的建立、價值觀的建立產生幫助。其次,電影票房的分賬製度也有待合理,合法化。現在四比六的形式讓製作方承擔了過大的風險,讓很多想投資電影的人不敢涉足。此外,現在票房的監管也非常不到位,缺乏第三方監管,票房不透明。這些都是電影市場需要改善的。倘若不加以改善,終有一天把電影的投資方、製作方都傷著了,沒人來投了,那麼中國的電影產業就要沒落了,大家都不看中國電影,則對民族文化是巨大的損失。

影視圈:電影《肩上蝶》早在上映之前就爆發了導演與投資方誰應掌握最終話語權的問題。而近六千萬投資,隻回收千萬票房,導致該電影血本無歸。作為資深的電影人,您如何看待這類現象?

Tip:无需注册登录,“足迹” 会自动保存您的阅读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