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股憤懣之情及反張怒潮,直到抗戰全麵爆發前一直沒有停止,時率領紅軍進入陝甘地區的中共領袖毛澤東,於1936年11月26日給由東北失地撤往陝甘地區“剿匪”的原東北軍第五十七軍代軍長董英斌信中,對“九一八”事變和張學良之不抵抗主義給予了嚴厲指責與痛斥,信中說:“……豈知沈陽變作,竟無衛國之人,一槍不放空國而逃,千裏關山慘然變色。人民欲戰,軍隊不欲戰;士兵欲戰,官長不欲戰;下級官中級官欲戰,上級官不欲戰。亡國罪魁,敗兵禍首張學良等之肉,其足食乎!夫張學良為保存自己及其奸黨數十條性命,竟不惜令十餘萬英勇士兵與中下級幹部盡變為無家可歸之亡國奴,竟不惜令東三省三千萬同胞盡變為日本帝國主義之俎上肉,自古亡國之君,敗軍之將,有更可恥如此者乎?從此賣國賊之徽號,有口皆碑,逃將軍之頭銜,無人不知。醜聲洋溢,穢德彰聞。張學良不足惜,足下輩青年將校,乃亦隨風而靡,良可歎也!”(《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一九二一—一九四九)》,第12冊,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檔案館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年出版)
這裏著重提到的是,就在輿論喧騰,世人對張學良皆曰殺的曆史性時刻,上海《時事新報》11月20日以《馬君武感時近作》為題,發表了《哀沈陽》七絕二首。詩曰:
趙四風流朱五狂,翩翩蝴蝶最當行。
溫柔鄉是英雄塚,那管東師入沈陽。
告急軍書夜半來,開場弦管又相催。
沈陽已陷休回顧,更抱阿嬌舞幾回。
詩中所說的趙四,按時髦的說法乃張的小蜜或曰二奶趙一荻;朱五乃梁思成、林徽因服務的中國營造學社社長朱啟鈐膝下排行第五的女公子朱湄筠;蝴蝶即胡蝶,乃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的女主角,是回眸一笑百媚生,傾國傾城的當紅電影“皇後”,也是中國第一位應邀參加國際電影節,將中國電影帶入世界的文化“大使”。
詩的作者馬君武同樣不是等閑之輩,此人乃廣西桂林人士,清光緒七年,也就是1881年出生。早年曾就讀於桂林、廣州、上海等地高校,1901年冬赴日本京都帝國大學專攻化學,圖謀製造炸彈搞恐怖活動,對紫禁城實行“庖丁解牛”式的打擊,把那些古色古香的桌椅板凳連同上麵坐著的皇帝、皇妃、皇族中的各色人等炸個粉碎,以此瓦解大清帝國。1905年8月,馬氏在日本首批加入同盟會,與黃興、陳天華等人共同起草同盟會章程,並成為《民報》的主要撰稿人。同年底回國,任上海公學總教習。1907年赴德國入柏林工業大學攻讀冶金學,武昌起義爆發後回國,作為廣西代表參與起草《臨時政府組織大綱》和《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並任南京臨時政府實業部次長。1913年二次革命失敗,再度赴德入柏林大學學習,獲工學博士學位。1916年回國,次年參加孫中山發起的護法運動,任廣州軍政府交通部長。1921年,孫中山就任非常大總統,馬任總統府秘書長兼廣西省省長。1924年國民黨實行改組,馬君武聯合馮自由、章炳麟等儒林名士發表宣言,反對國民黨改組和“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與國民黨公開決裂。1925年出任北洋政府司法總長,旋被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開除黨籍。此後,馬棄仕途而致力於教育事業,先後任上海大夏大學、北京工業大學、上海中國公學等校校長。據馬君武當年的學生胡適(1906年胡氏考中國公學時乃馬親手拔取,後胡也做過該校校長)對他的弟子羅爾綱說:“馬先生是孫中山同盟會的秘書長,地位很高。隻是脾氣不好,一言不合,就用鞋底打宋教仁的巴掌。”(羅爾綱《胡適瑣記》,載《胡適印象》,學林出版社1997年出版)隻此一語,馬君武的張狂狷介性格便活靈活現地呈現出來。
1927年,馬氏應廣西省政府之邀赴梧州創辦廣西大學,並出任校長,幾年後“九一八”事變爆發。時社會各界議論紛紛,全國哄傳“不抵抗將軍”張學良於事變之夜,正在北平六國飯店抱著趙四,摟著朱五,挎著胡蝶等一堆“名女人”在燈光閃耀的舞池中上下轉著圈撲騰不休。於政學兩界聲名赫赫,又天性耿直狷狂且頗負詩名的馬君武聞訊,激於愛國義憤,以革命老前輩的資格加一代名詩人的道行,仿李義山即晚唐詩人李商隱的《北齊》二首,寫出了轟動一時的《哀沈陽》。李義山之《北齊》乃詠史之作,詩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