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栗峰小學教室就有些擁擠,突然加上史語所子弟,更顯擁擠不堪。加之當時經費不足,學校越辦越差,出現了許多史語所子弟逃學的現象。在這種情況下,傅斯年與同人商量要自己辦一所學校,名稱為“中央研究院史語所子弟小學”,專門招收史語所同人的小孩來校就讀。校址設在牌坊頭董作賓、吳定良住處附近的戲樓院,校舍采光較優。此前由於各位家長到栗峰小學接送孩子的關係,與教師們漸漸熟悉起來。經傅斯年與張九一協商,決定聘請羅筱蕖、張素萱兩位女教師來史語所子弟小學任教,由羅九妹負責教務和校務管理。兼課任教的還有史語所同人和家屬,如勞榦教國文,石璋如教地理,芮逸夫教曆史,董作賓教書法。另有董作賓夫人熊海萍、董同龢夫人王守京、何茲全夫人郭良玉、馬學良夫人何蕊芬、蕭綸徽夫人肖玉、李方桂夫人徐櫻等皆在學校兼課。據羅筱蕖說,當年傅斯年親自找她談話,說:“孩子們沒有學上,家裏的大人都頭痛,我不願意看著他們亂竄,就專門辦了這個小型學校。不過這學校要是沒有你的維持也辦不下去,你就給管一下吧。”[20]於是,羅筱蕖與張素萱便由栗峰小學轉到史語所子弟學校。——此時的羅張兩位年輕教師沒有意識到,在不經意間,開啟了一扇新的命運之門。
許多年後,羅筱蕖在東北師範大學校園內她那所不大的公寓中回憶道:“當時各位兼課的夫人家務繁重,又要照顧小孩,一般是有課就到,下課即走,許多事都是我來管,太太們臨時有事也請我代課。盡管學校規模小,但較正規,課程也全,五、六年級還開設英語課,很有特色,家長們比較滿意。我和張素萱是年輕姑娘,學生們很喜歡我倆,每當太陽好的時候,在頭兩節課間,我常集合學生帶著他們在板栗坳跑上幾圈,除了喊一、二、三、四的口號,還高唱《五月的鮮花》《義勇軍進行曲》等歌曲。在寂靜的山坳裏,深深的庭院中,那些埋頭鑽研學問的先生們,被孩子們陣陣喊聲和美麗的歌聲所吸引和振奮,會情不自禁地站起身,一邊伸著懶腰一邊探頭向窗外瞧瞧,這樣我在他們麵前也就更顯眼了。”
在談到與逯欽立相識相交直至戀愛的經曆時,羅筱蕖對青春歲月中發生的一切仍記憶猶新,恍然如昨。她說:“史語所光棍漢逯欽立在吃過飯之後,常到我們學校拿著粉筆在黑板上寫陶淵明詩,還畫一些古代詩人的像,如屈原、陶淵明,還有一些躍虎、奔馬等動物,逯在這方麵頗有才氣,在黑板上一揮而就,孩子們見了很喜歡,他畫得也就越起勁。開始我不懂他這樣賣力的表現是咋回事,認為在板栗坳這個村寨裏,一個光棍漢太鬱悶、太無聊了,隨便到這裏放放風,透透空氣,跟孩子們胡亂玩玩罷了。於是我有時候也在教室看他在黑板上寫詩作畫,有時也跟他聊幾句詩什麼的,這樣他就更來勁了,開始畫我本人以及我魂思夢繞已故生母的畫像(按照片畫),畫得栩栩如生,我很感動,心生愛慕之情。逯君畫過之後,又跟我聊一些他研究陶淵明詩的心得。記得有一次他談到陶淵明那篇著名的文學作品《桃花源記》,在黑板上寫下了陶記中這樣一小段文字:
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華鮮美,落英繽紛。
“逯君告訴我說:‘在此之前,幾乎所有的版本及選本都將“芳華”作“芳草”,唯南宋有兩個本子(南按:曾集本《陶集》與蘇寫本《陶淵明集》)作“芳華”。’逯君認為應作‘芳華’而不是所謂的‘芳草’。其理由是,首先,這一段文字所描寫的是一幅十分完美鮮紅耀目的桃花林景象,中間不容夾雜綠草,破壞意境的純美。這是重要的一點。其次,陶詩中多以‘華’作‘花’的詩句,如《榮木》詩雲:‘采采榮木,結根於茲。晨耀其華,夕已喪之’等。這裏的‘華’可作‘花’解,二字通用。《詩經·桃夭》中說‘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早已開其先例。況且以‘鮮美’形容桃花,正切合其鮮豔美麗的形象特征。如果把它形容成綠草,就覺得不倫不類,很不切合。因而應作‘芳華’解。”
羅筱蕖接著說:“聽了逯君的解釋,當時感覺很合乎情理,也覺得這個人的學問了不起,就有些佩服他。以後就經常在業餘時間借學生們的掩護,在教室聽他講陶淵明詩。想不到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時間一久,逯君的一舉一動和所思所想,都叫他的同事給看破了。於是,沒有風,浪卻起來了。這風浪一起,我才明白,原來逯君不是在無目的地寫詩作畫,而是項莊舞劍啊!盡管當時我感到很不好意思,但又覺得這個人挺老實,人也不錯,又特別有才華,就繼續交往。後來閩東才女遊壽到了板栗坳,與我和逯君的關係都很好,便主動出麵牽線撮合,這樣事情就挑明了。過節的時候,一般學生家長要請我到家中做客,也就是吃一頓飯。我第一次去的是傅斯年先生家。當第二次被邀請去的時候,同桌的有李方桂太太徐櫻,還有逯欽立,如此一來事情就更進一步了。以後傅先生夫婦去重慶,回來時買了四件絲綢衣料相贈給我與逯君。當時我們都很感動,這個時候大家都意識到,我們的婚姻問題已到了水到渠成的地步,隻差媒人正式向我家中說合了。不久之後,傅斯年在李莊鎮與家父一起開會的時候,就順便提出了這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