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心莫善於寡欲。其為人也寡欲,雖有不存焉者寡矣,其為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矣。
養心的方法,沒有比盡量減少欲望更好了。那些平素欲望少的人,盡管也有失去本心(即天生的善性)的,但為數卻是很少的;那些平素欲望多的人,盡管也有能保存本心的,但為數也是很少的。
亞聖孟子提倡寡欲,而不是滅欲,就是要把人之欲調控在合情合理的範圍內,既不失其便、利、樂,又不為其所累、所害。人生的一切欲望,歸納起來有兩種:精神欲望和物質欲望,為了滿足這兩種欲望,相應地就產生了兩大追求:精神追求和物質追求。庸人、小人把物質欲望當作人生的全部,所以沒有多少精神追求。君子賢人精神的欲望特別強烈,但是卻不能沒有物質的欲望,所以他們得隨這兩種欲望,他們比庸人、小人多隨一份根本的人生痛苦,隻是他們最終能以精神欲望居於主導地位,達到一種具有偉大包涵力的嶄新的心理和諧。這種有偉大包涵力的嶄新和諧,就是“安貧樂道”。
貪欲是一種毒藥
貧欲會把人帶向罪惡的深淵,讓人失去理智。它可以使人相互摧殘,相互欺詐,甚至使最好的朋友反目成仇。因此,在生活中,我們一定要克製自己的欲望,切記,“貪”字頭上一把刀,一旦入“貪”,就會被其毒害。
一天傍晚,兩個非常要好的朋友在林中散步。這時,有位僧人從林中驚慌失措地跑了出來,兩人見狀,便拉住那個僧人問道:“小和尚,你為什麼如此驚慌,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
僧人忐忑不安地說:“我正在移植一棵小樹,卻忽然發現了一壇子黃金。”
兩個人感到好笑,說:“這人真蠢,挖出了黃金還被嚇得魂不附體,真是太好笑了。”然後,他們問道:“你是在哪裏發現的,告訴我們吧,我們不害怕。”
僧人說:“還是不要去了,這東西會吃人的。”
兩個人異口同聲地說:“我們不怕,你就告訴我們黃金在哪裏吧。”
僧人告訴了他們具體的地點,兩個人跑進樹林,果然在那個地方找到了黃金。好大的一壇子黃金!
其中一個人說:“我們要是現在把黃金運回去,不太安全,還是等天黑再往回運吧。這樣吧,現在我留在這裏看著,你先回去拿點飯菜來,我們在這裏吃完飯,等半夜時再把黃金運回去。”
於是,另一個人就回去取飯菜去了。
留下的人心想:要是這些黃金都歸我,那該多好呀!等他回來,我就一棒子把他打死,那麼,這些黃金不就都歸我了嗎?
回去的那個人也在想:我回去先吃飽飯,然後在他的飯裏下些毒藥。他一死,黃金不就都歸我了嗎?
回去的人提著飯菜剛到樹林裏,就被另一個人從背後用木棒狠狠地打了一下,當場斃命了。然後,那個人拿起飯菜,狼吞虎咽地吃了起來。沒過多久,他的肚子裏就像火燒一樣的疼,這才知道自己中毒了。臨死前,他想起了僧人的話:僧人的話真是應驗了,我當初怎麼就沒有明白呢?
合理地控製自己的欲望
在人的一生中,要學會合理地控製自己的欲望,隻有這樣才能夠生活幸福。而如果貪得無厭,陪伴自己的將隻有痛苦,並且,貪欲與痛苦是成正比的。
從前,有個山民靠打柴為生,他長年累月地辛苦勞作,仍改變不了困頓局麵。他自己也不記得曾在佛前燒了多少柱高香,祈求佛祖降臨好運,幫他出苦海。
佛祖果然慈悲,有一天,山民無意中在山坳裏挖出了一個百十來斤的金羅漢。轉眼間他便過上了他從前做夢都無法夢到的生活,又是買房又是置地。而他的賓朋親友一時間竟多出十幾倍,從四麵八方趕來向他祝賀。
可是這個山民隻高興了一陣,繼而卻犯起愁來,食不知味,睡不安穩。
“偌大的家產,就是賊偷,一時也不能偷個精光,看你愁得像個喪氣鬼!”他老婆勸了幾次都沒有效果,不由得高聲埋怨起來。
“你一個婦道人家怎能理解我的愁事呢,怕人偷隻是原因之一啊!”山民歎了口氣,說了半句便很懊惱地用雙手抱住了頭,又變成了一隻悶葫蘆。
“十八尊羅漢我隻挖到一個,其他十七個不知在什麼地方?要是那十七個羅漢一齊歸我所有,那該有多好啊。”——這才是他犯愁的最大原因。
淡化利欲之心
自古仕途多變劫,所以古人以為身在官場的紛華中,要有時刻淡化利欲之心的心理。利欲之心人固有之,甚至“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這當然是正常的,問題要能進行自控不要把一切看得太重,到了接近極限的時候,要能把握得準,跳得出這個圈子,不為利欲之爭而舍棄了一切。
怎麼才能使自己的欲望趨淡呢?“仕途雖紛華,要常思泉下的光景測稱欲之心自淡”。常以世事世物自喻自說則可貫通得失,比如:看到天際的彩雲絢麗萬狀,可是一旦陽光淡去,滿天的緋紅嫣紫,瞬時成了幾抹淡雲,古人就會得出結論道“常疑好事皆虛事”;看到深山中參天的古木不遭斧斤,蔥鬱蓬勃,究其原因是它們不為世人所知所賞,自是悠閑歲月,福澤年長,“方’信人是福人”。中國的古代,自漢魏以降,高官名宦,無不以通禪味解禪心為風雅,可以在失勢時自然自我平衡,自我解脫。中國有一句俗話叫“知足常樂”。佛教的理想是“少欲知足”。孟子有一句話叫“養心莫善於寡欲”,是說希望心城夠正,欲望欲少欲好。他還說:“其為人也寡欲,雖不存焉者矣;其為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矣。”欲少則仁心存,欲多則仁心亡,說明了欲與仁之間的關係。人在世除了生存的欲望以外,人還有各種各樣的欲望,自我實現就是其中之一。欲望在一定程度上是促進社會發展的動力,可是,欲望是無止境的,欲望太強烈,就會造成痛苦和不幸,這種例子不勝枚舉。因此,人應該盡力克製自己過高的欲望,培養清心寡欲、知足常樂的生活態度。《菜根譚》中說:“爵位不宜太盛,太盛則危;能事不宜盡華,盡華則衰;行誼不宜過高,過高則謗興而毀來。”意即官爵不必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否則就容易陷入危險的境地;自己得意之事也不可過渡,否則就會轉為衰頹;言行不要過於高潔,否則就會招來誹謗或攻擊。
這是現實生活中的一種美德和智慧。孔子曾說過:“過猶不及。”這樣既不過亦無不及、采取均衡狀態的智慧,即是儒家的“中庸”。《菜根譚》中有許多關於“中庸之道”的金玉良言,如“人生大閑,則別念窮生;太忙,則真性不現。故土君子不可不報身心之憂,亦不可不耽風月之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