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9章 明禁區——遠離危險(6)(1 / 2)

眾所周知,日本著名企業家鬆下幸之助是一個名、利、壽三者兼得的幸運兒,但卻很少有人知道他的一生中充滿了不幸與坎坷:

他11歲輟學,13歲喪父,17歲時差一點淹死;20歲時,他不但喪母,而且肺病幾乎要了他的命;34歲時,唯一的兒子出生,僅6個月就夭折;而且他一生飽受病魔糾纏,40歲前有一半時間是在病床上度過的。

然而,鬆下幸之助卻是一個非常達觀的人。每當受到挫折和打擊時,他就會想起鄉下人洗甘薯的那一幕:

在木製的特大號水桶裏裝滿了要洗的甘薯,鄉下人站在木桶邊,用一根扁平的木棍不停地攪拌著。在木桶裏,大大小小的甘薯隨著木棍的攪動忽沉忽浮。浮在上麵的甘薯,不會永遠在上麵;沉在下麵的,也不會永遠呆在下麵,總是浮浮沉沉、互相輪替。

鬆下幸之助說:這種浮浮沉沉、互有輪替的現象正是人生的真實寫照。每個人的一生就像那個甘薯一樣,總是浮浮沉沉的,既不會永遠春風得意,也不會永遠窮困潦倒。這持續不停的一浮一沉就是對每個人最好的磨練。

其實,無論人生是得意還是失意,領導者都大可不必在意。這是因為厄運和好運、危機和轉機、順境和逆境、得意和失意都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經常相互轉化的。關鍵就看每個人自己如何對待、如何把握。

眾所周知,鄧小平在十年“文化大革命”中受到了非常不公正的對待,甚至連他的家人也遭受株連。時隔10年之後的1986年9月,鄧小平接受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記者邁克·華萊士的采訪,當談到“文革”中的坎坷經曆時,鄧小平坦然說道,

“那件事看起來是壞事,但歸根結底也是好事,促使人們思考,促使人們認識我們的弊端在哪裏。毛主席經常講壞事轉化為好事。善於總結-文化大革命’的經驗,提出一些改革措施,從政治上、經濟上改變我們的麵貌,這樣壞事就變成了好事。為什麼我們能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提出了現行的一係列政策,就是總結了‘文化大革命’的經驗和教訓。”

常言道:“十年河東,十年河西。”在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人們的處境和地位的變化無疑將會變得更快,根本用不了“十年”的時間。既然如此,我們為什麼不能坦然麵對自己在職場上的暫時得意或失意呢?

12.一懶工作盡難事

每個人都有懶惰的天性,而善於進行時間管理的人卻能夠克服這種天性,使自己勤奮起來。單靠勤奮不一定能取得成功,但成功者無一不是勤奮的。懶惰的人在浪費時間的同時,也喪失了成功的機會。

一個懶惰的人心靈會逐漸變得灰暗,並慢慢地對勤奮的人產生嫉妒。一個懶惰的人習慣於看事物的表麵。看到別人獲得了財富,他會認為這不過是別人比自己更幸運罷了,看到別人比自己更有學識和才智,則說那是因為自己的天資不如別人。努力、勤奮在這樣的人眼裏對成功似乎毫無助益。事實上,每一個成功者的成就都是依靠自己的不懈努力獲得的,這其中不會有機緣的巧合。

在法國著名天文學家卡米爾·弗拉馬裏昂身邊曾有過一名懶惰而又貪睡的助手,由於他的失職,使弗拉馬裏昂對星球的觀察不止一次地失敗。有一次,這個助手又睡得錯過了每天一次的夜間星球觀察。弗拉馬裏昂實在忍耐不住了,便生氣地對他說:“又錯過機會了!就在你睡覺的這段時間裏,這顆星已經‘跑’了幾億公裏了……現在你給我到草垛裏找針去吧……”

據說血液循環的發現者哈維一生中共有121次休假,卻沒有真正休過一次,其中前61次用來做了實驗,後60次用來搞研究。達爾文也說過:“我相信我沒有偷過半小時的懶。”

那些遊手好閑、不肯吃苦耐勞的人總是有各種漂亮的借口,他們不願意好好地工作、勞動,卻常常會想出各種主意和理由來為自己辯解。一心想擁有某種東西,卻害怕或不願意付出相應的勞動,這是懦夫的表現。

有一個又老又髒的乞丐天天站在路旁乞討,他每天早上都虔誠地禱告,希望奇跡能降臨到自己身上。